10年前咱们初到东北澳的那一拨乡亲们,现在早就是爷爷奶奶辈了。那时相识、相知的左邻右舍、还有英语班的同学们,有的比我们长了五六岁、七八岁,或更长一点的,家里的孙子辈也才发萌读书。如今大点的都入读排名世界50强的昆士兰大学二年级了,稍大点的也都考上了著名的公立州立中学、或私立中学。当然还有与咱家姐弟俩一般大小的,都在公立、或私立小学读书,也都需要刮目相看了。
我和老伴户外散步,经常会聊到孩子们的话题,也会从认识的、听说的孩子们身上,去认知孩子们的过往今来。去比较上一辈、上几辈孩子,与当下孩子的成长差异;去发现自家孩子与别人家孩子相似与不同。以前家住华人南区的时候,每到傍晚时分,都有一帮华人哥们、姐们散步聊天,家长里短的孩儿事,在半个小时、一个小时里,就会言无不尽得到充分交流。又是好几年过去了,偶尔老友相聚聊到儿孙事,已经没了当初的生动有趣。啥原因?孩子们上学读书之后,没那么多时间与爷爷奶奶们在一起了;再大点的孩子放学回家打声招呼、把自己房门关上,没时间、没兴趣与长辈们玩了。在这边成长起来的孩子吧,受到的文化教育与母国不太一样,从小就引导独立自立 ,能不依赖别人尽量不依赖。对于未知的世界,也不需要照葫芦画瓢,而是侧重于自个的独立思考。这样的教育理念方法,促使了孩子的理性思维,淡化了情感化的含糊不清。这样的结果好吗?我感觉抱持传统的前辈们,会有些不适应,始终认为哺养了“白眼狼”。而对具有现代意识的长辈来看,具有独立自立意识的孩子,或许更有出息,也能从根上远离“啃老族”。
我和老伴还是比较倾同现代意识的,在“隔代亲”的问题上,我们虽然具有真情、深爱,但绝不因为有所付出索取回报,也不愿意用情感枷锁约束后人。孩子需要我们的时候雪中送炭,孩子用不着我们的时候,尽量选择疏而不离,始终维系着情理有度的祖孙三代关系。
(本文插图系作者在山野街区随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