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香港工作快5年的马雅,从香港理工大学毕业后一直在保险理财的行业里。看着保险产品日新月异地发展着,服务了1000多家内地和香港的家庭。香港有100多家保险公司,也有200多家保险经纪行。这是一个发展得非常成熟的市场,受益者是我们广大的消费者。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互联网时代的推进,人们在投资方面越来越有自己的见解。大家在讨论买哪里的保险时,经常会拿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做参考依据。比如说:
某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率很高,所以这家公司很牛;
某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率只比100%高一点,所以很危险,离破产不远了;
某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率是600%,所以就算这家公司所有保单都发生理赔,这家公司的钱也够赔6次;
某香港保险公司A的偿付能力充足率是400%,某欧洲保险公司B的偿付能力充足率是200%,所以公司A比公司B更稳定;
香港的偿付能力体系还是“偿一代”,远远落后于中国内地的“偿二代”,所以香港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高。
上面的表述听上去都很有说服力,因为“偿付能力”确实是衡量一家保险公司财务稳定性的一个重要指标。不过,如果你仔细追查下去,你却发现这些说法有点不对劲。其实上面的表述其实大多是一些谣言罢了。
“偿付能力”这个说法,应该算得上是保险行业里面最难解读的专业名词之一。因为“偿付能力”的设定,涉及不同保险市场复杂的风险特性、监管导向、资产负债管理、风险防控等内容,尤其是在新一代的偿付能力监管体系之下,绝大多数的量化计算都是靠精算师来完成的。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除了保险公司的精算师和财务管理人员外,几乎很少有人能够全面地了解“偿付能力”究竟是个什么东西,是怎么算出来的,代表了什么样的意义。
现阶段,香港保监局正在构建的“风险为本的资本框架”(Risk-Based Capital,简称“RBC”),毫无疑问是整个香港保险业的头等大事。过不来几年,在保险业里,“香港RBC”就会像“偿二代”在中国内地一样,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随着“香港RBC”的推广,你会发现香港大多数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率会大幅下降?(据一些咨询机构称,在当前测试阶段已经下降了超过300%)
这些影响来得都非常直接,而且会比大家想象中还要严重一些,因为一旦一家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大幅下降,不仅会影响消费者对于这家保险公司的信心(如果给不出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还有可能会限制这家公司新业务的销售。
香港保监局在8月6日已经正式开启了RBC的第二轮量化影响研究(QIS2),各家香港保险公司会在今年11月底前完成本轮的QIS数据填写并上报保监局。到时,究竟哪家保险公司是在“裸泳”,应该就会一目了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