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精打采的日子里,总有一些振奋人心的片段,如甘露般上场,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溶化在日常琐事里。
早上,我抱了一大堆衣服准备叠,小妮子平时喜欢干家务,果不其然,她立马屁颠屁颠跟过来:“妈妈,我帮你叠衣服吧”,说话的语气俨然是个小大人,我回答“好”,然后话匣子便打开了。
——“妈妈,我叠北北的衣服吧!”
——“好啊!”
——“妈妈,你读三尺剑的诗吧!”
——“好的,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关于声律启蒙的律诗,小妮子在一岁九个月时已经会背好几首了,然而因为很长时间没读,忘得一干二净,现在又重新感兴趣了。
在读完一东1后,小妮子一句“妈妈,你读王维的诗给我听吧!”让我猝不及防、突然一征,然后在脑海中迅速搜索王维的诗,隐隐约约中有那么一首,可是不敢确定。
于是便问小家伙:“王维的哪一首诗啊?”“就是那一首啊,我小的时候你不是读给我听嘛”!我遭到了一板一眼的回复,她还故意把后面的“嘛”字拖长、加重。
“我们还是查一查吧!”我说,然后她特别开心地凑过来,“好的,我也要查”。于是,一首《画》成为了今天故事的主角,将所有的好情绪都收拢到心田。
唐诗《画》其实对我俩来说,都不陌生。只不过这次读,比第一次她学诗时,我读得认真多了,她也感兴趣多了。为了加深印象,我不仅读时语气夸张,情绪高涨,还借助自然景物给她表演了一番。“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一首下来,小妮子直叫好听,接着就跟着我读,我读前半句她接后半句的好几个来回,越读越开心。到最后她也跑到窗前看着远处的山,摇头晃脑,抑扬顿挫地读起来,那样子,像极了一个小诗童。
想起了小妮子第一次学诗,是在她一岁九个月左右时,那个时候,简直是她背诗历史最光辉的时期,话都说不清楚,小小的脑袋里就能完整的记住一首76字之长的律诗(当然这跟坚持听一个月左右的音频有关)。
我清楚的记得,有次我们在长满很高野草的马路旁,看到远处稻田里落了一只白鹭,小妮子居然自顾念了一首《咏鹅》出来,夸张的嘴型,严肃的表情,摇头晃脑却站直的身体…那一刻,我相信她确实是有感而发,只不过她把白鹭当成了鹅。
后来这样的例子也有很多,看到剪刀,她会脱口而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看到池塘,她会说“小池,杨万里…”,看到月亮,会念起“床前明月光…”
第二次学诗,就是今年过年这段时间,也就是她两岁半左右。与第一次学诗间隔半年的空窗期。有一天在饭桌上,她一个劲儿地念起了《静夜思》,拿她的话说,全凭她小的时候读过的,只不过她改了个词,她的《静夜思》版本是这样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远镜,低头思故乡。”我和她爸简直要笑喷了,但是看她摇头晃脑很认真的样子,我们没有现场纠正她,而是逗趣地问她是否想念故乡了。
要问“望远镜”是何物?那明明是绘本里圣诞老人拿的放大镜啊!只不过在讲放大镜的时候,我跟她提到过望远镜。
关于学诗,我自始至终没有刻意去教她读,倒是她自己一个人玩耍时,经常会自言自语读起学过的诗。如果说第一次学诗,仅仅是为了满足说话欲望,那这第二次学诗,大概就是为了丰富生活,丰富内心世界。
她喜欢读诗的话,我会继续教,不管能不能记牢。因为当经历了那种有滋有味,你说上半句她接下半句,亦或者是你看着眼前的小人儿摇头晃脑,认真严肃地表达一份感情时,你会觉得生活很美好,世界很明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