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按照“惯例”来准备这次表彰,但制作好ppt后,面对两项名单,我不禁陷入思考。
我们表彰了两个方面表现突出的同学:成绩和态度。对成绩好的同学进行物质奖励,对态度好的同学进行精神奖励,为什么?
我在想,考得好,并不代表学得好,不代表积淀深、有见识,能学为己用,能创造新知,所以需要多读书来不断充实自己,让自己有真才实学。
态度好,多少存在一定隐患。态度越是好的人,就越渴望给自己一个交代,如果不幸长久地得不到外界的反馈,比如在分数上得不到一个让自己满意的结果,就会质疑自己所做的一切,所以需要及时给予认可。
只是同时,我们也不应落入另一种用认真的假象来欺瞒自己的陷阱。在验证一切人类活动的质量时,“结果”都是必须的,它并非唯一的和最重要的,但却不可或缺。
用好的态度,寻找好的方法,去创造好的成绩。这是最理想的学习过程(其实也是做其他一切事的理想过程。)
什么是好的态度?元素太多,无法概而述之。只是我想起自己在读《论语·述而》篇的一些感受。当我首次认真地读明白孔子讲述自己对待学习这件事的态度时,我顿时有种醍醐灌顶之感。他说:吾非生而知之,好古,敏而求之者也。
“好”“敏”“求”,我被这三个字深深攫住,如果用现代的语言来理解,这三个所诠释的品质是:热爱,勤奋,主动。对所学的知识存有发自肺腑的热爱,然后终其一生坚持不懈地追寻。
我希望你们在面对人类知识时,都有这样的精神,不是为外在的诱惑而学习它,而是因为心中有所热爱;不屑于投机取巧地获得它,因为只有靠自己的双手辛苦所挣得的东西,你才能在法理上获得真正的所有权;永远对知识抱有主动、热忱的追求姿态,无论哪们学科,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绚烂的人类文明的明证。
在我心里,最理想的求知者形象你们知道是谁吗?达·芬奇。他不会给自己的头脑中制定藩篱,文科还是理科,有用还是无用?他只是单纯地用自己强大的头脑和伟大的心灵,探索人类知识的边界。
当然了,并非人人都是达芬奇,但我相信,以在座的各位同学的天分,如果过早的给自己的人生划定某种界限,无疑是一种才智的浪费。而即便以生之有涯追知之无涯多少是一种妄想,那么各位也不应该过早的舍弃掉人文学科,相反,只有拥有丰富饱满心灵的人,才可以真的攀向智慧的高峰。
“君子不器”,真正优秀的人不会让自己沦为实现某种狭隘目的的工具。广博、深邃、谦和、悲悯,继而,便通向无限自由的精神天地。
2021-9-1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