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可以拥有多大财富,和ta的认知、格局和心态,息息相关。
财商高的人,即便白手起家,也很快能赚得盆满钵满;财商低的人,即使一朝暴富,也很快就花得所剩无几。所以一个人永远赚不到自己认知以外的钱,也不可能留住超出你认知的钱。
一个人命里的财富,都是有定数的
记得自己每次在去某一个地方时,是打车去呢还是开车去呢?只是个人意愿罢了,我觉得如果算起来永远细算不完,还很累,也没有那个必要。
体力劳动的确可以获得相应的报酬,但真正撬动财富的,却是一个人的认知杠杆。
认知低的人,相信人云亦云的论断,很容易就把自己困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
而认知高的人,则能够思考现象后的本质,从而把握商机,轻易破局而出
就像作家易卜生说的:
“金钱可以是许多东西的外壳,却不是里面的果实。”
赚钱的内核,往往是认知变现的过程。
只有多动脑,善思考,找到最合理、最高效的赚钱方式,你才能在付出同等精力的情况下,实现收入的最大化。
老话常说:“吃不穷,用不穷,不会盘算一世穷。”
眼光放不长远,没有风险意识,到头来只能把一辈子赚的钱,凭实力亏光。
聪明的人,从来不会把钱放在一个篮子里。
办公室有个新来的女生,入职2年,就攒够了20万的存款。
问她怎么做到的,她说,自己一直按照“50-30-20法则”分配收入。
什么是“50-30-20法则”?
其实就是把工资收入的50%,作为支付食物、房租、水电煤气费的必要支出;
30%作为旅行、娱乐等提高生活质量的开销;
剩下的20%,则用于储蓄和投资。
如此一来,既能实现资金的合理分配,也能让自己获得不错的生活品质。
塞·约翰生曾说:
“既会花钱,又会赚钱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因为他享受两种快乐。”
可惜,现在很多人只顾埋头赚钱,却很少回头想一想,怎样分配自己的财富。
结果,很可能节俭一生,却没过上好的生活。
其实,学会花钱,和赚钱一样重要。
与其临时起意,一掷千金,倒不如做好规划,把钱花在正确的地方。
必要的钱舍得花,不必要花的钱想好了再花。
如此,才能既享受花钱的快乐,也能让生命活出该有的价值。
作家清崎有两个爸爸,“穷爸爸”是他的亲生父亲,“富爸爸”则是他好朋友的父亲。
两个爸爸虽然都事业有成,但却有着截然不同的金钱观。
比如,面对昂贵的商品时,“穷爸爸”习惯说:“我可付不起。”
“富爸爸”却坚持说:“我怎样才能付得起?”
谈到养育问题时,“穷爸爸”说:“我不富有,因为我有孩子。”
“富爸爸”则说:“我必须富有,因为我有孩子。”
在饭桌上,“穷爸爸”常说:“贪财乃是万恶之源。”
“富爸爸”却说:“贫穷才是万恶之本。”
对金钱不同的态度,也造就了两位爸爸在理财思维上的差异。
在遇到钱的问题时,“穷爸爸”习惯于逃避,“富爸爸”则想办法解决问题。
长此以往,“穷爸爸”的理财能力越来越弱,而“富爸爸”的理财能力越来越强。
30岁时,清崎亲眼目睹了勤恳工作的“穷爸爸”失了业,而“富爸爸”则成了夏威夷最富有的人之一。
现代社会里,和“穷爸爸”一样的人,还有很多。
他们把钱视为敏感话题,觉得追求物质低俗,对钱避而不谈。
可是,具体生活的吃穿用度、柴米油盐,哪一项不和钱有关?
如果总是回避财富瓶颈,又怎么能让生活有质的提升?
所以,别一边觉得自己穷,一边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了。
就像一位网友说的:
“满脑子想着赚钱,钱才会流向你;满嘴说着能吃苦,苦也会流向你。”
很多时候,摆正对钱的态度,你才能收获可观的财富。
著名交易商朱尔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
在市场上,有经验的人能获得很多金钱,有金钱的人也能获得很多经验。
现实生活中,钱和人,总是相辅相成的。
当你的财商上了一个台阶,你就会发现,无论是赚钱,还是管钱,都会更加得心应手。
人常说“富的人越富”,也正是这个道理。
我们的认知和格局,影响我们赚钱和花钱的方式;
而我们对钱的态度,则决定了我们理财能达到的高度。
唯有培养成熟的金钱观,才能走上财富之路,实现“钱”途无量的梦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