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四月第30本书
阅读速度3000字/分钟
1、本书主题:关于西南联大较全面的文献
2、速读建议:目前有两个版本,增订版内容多些,但推荐先看第一版。可以对照目录,从更感兴趣的开始阅读。个人更喜欢第一章。
>> 一个人的青年时代在怎样的环境中度过,决定他一生应对逆境的姿态。
>> 大学的本质是启蒙,而不是愚昧;大学的灵魂是思想,而不是驯服。
◆ 第一章 南迁
>> 这就是北大之风,不拘泥于上课,老师关注的是学生才华的发展。
>> 考不上北大,没有关系,住在公寓里头,见天去听听课,也跟到了北大差不多。
>> 在历史文明中受惠于中国的邻邦,却堂然执有这样的逻辑,这就是日本人;表面彬彬有礼,而出手往往令中国人猝不及防。
>> 注重实用,讲究科学。
>> 那种殖民主义思想,如果不像我们亲身感受,现在的年轻人认识不到。
>> 如果说,北大、清华皆好高骛远,那么,南开开创了“务实”之风。
>> 在南开图书馆,我看到那些被日军掠去、后来小部分归还了的图书,上面盖着一个专门的印章,说明这是历经劫难的书籍。而更多成套的西文周刊和中文典籍就这样丧失。
>> 杨振宁博士曾对我说过一句非常深刻的话:“日本是一个危险的民族。”
>> 从战争一开始,日寇处处以挫败我民族的士气、摧残我民族的自尊心、收买和追杀我民族的文化传承人为目标,最终想达到使中华民族在地球上消亡的罪恶意图。
>> 当今校风如何?高尚之气如何长成?看一看校长就知道。
>> 七月十四日 星期三闻报,知战局危迫,大祸将临……今后或自杀,或为僧,或抗节,或就义。(《吴宓日记》)
>> 因为教授们也感觉到,自己上战场打仗是不太可能的。我父亲,他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保持中国弦诵不绝,就是读书的传统不要绝。这个对中国的长远发展意义重大。因为不能说全民抗战,后方培养人也都不培养了。
>> “救国经世,尤必以精神之学问为根基。”
>> 那些显赫家族的信念和利益,的确左右着中国历史。
>> 知识分子不仅仅意味着拥有知识,而且也应该是国家道德和精神价值的体现。
>> 我们中国有一个很好的传统,就是从上到下不愿当亡国奴。
◆ 第二章 山城
>> 在那个年代和环境结成的夫妻,大都有着相当的学历基础,有共同的意识氛围和相对的个性自由,直到耄耋之年,他们看起来还是那么琴瑟相谐。
>> 学生么,总是你喜欢我,我喜欢你。
>> 坐在沙发上,姚女士依然精神矍铄,思维敏锐。她声称:“只谈大事,不谈个人的事。”
>> 西南联大有些人,抗战八年,1938年到1945年,在昆明待了七年,怎么还在上学?到底是怎么回事啊?大学怎么老也上不完?
>> 生活在底层,与人民相濡以沫,让师生们产生了对下层知识分子的理解与交流。
>> “无名安市隐,有业利群生。”
>> 人应不应该为自己立志、立大志?一个人的志向与时代是什么关系?为什么一个素有大志的人要听凭时代来摧残他?还有,在学者的研究成果和精神取向中,孰重孰轻?
>> 你一到饭堂,进去吃饭,你听见所有的人在敲碗。为什么要敲碗?他要把里面掺杂的稗子、石头敲出来,不然不能吃。大家都是站着吃,从来没有坐过,念了四年,没有坐着吃饭过,都是站着吃。好像没有人觉得过不下去了,很基本的生活还是有的。
>> 研究生在念书的时候所学到的东西,多半情形下,是从同学那儿学到的,不是从课本上,也不是从老师那儿学到的。因为同学之间的辩论,可以真正地深入。跟老师你不能接触的时间太久,跟同学你可以持续不断地讨论。
>> 昆明不像重庆,没有防空洞。昆明都是平原,不好打洞。我们就往学校的后面跑,有点高高低低的地方,趴在田埂旁边,看见轰炸,昆明城里投弹冒烟,都看得见。我记得在警报后有补课。至于什么时间补,都到西门口看。
>> 学,就是为了要打赢日本人。因为中国的弱,被日本一炸——云南挨炸的惨相你们可能根本不清楚,简直非常惨。所以就加强学习、要自强。那个时候跑警报,电灯也没有,有时候断电,但是学习不间断。
>> 学习,意味着不屈服。师生们的求知、传授与学术研究在日本飞机的淫威下并没有中止,反而受到激励。
>> 你不要以为这样子不念书,其实更加用功念书。
>> 晚上有老师做专题讲演,也是密密麻麻的。同学们更加努力,因为求知识的机会难得。
>> 外国有几个新闻记者写西南联大,他就这么写:看那个校舍啊,看他们吃的东西啊,哦,真是很差。但是看他们学习的精神呢,太平时代都赶不上他们。
>> 杨武之深谙育人之道,在杨振宁幼时,令其学习四书五经。他有时候跟我讲一些数学的知识,早年是鸟兔同笼、四则问题这一类,后来渐渐变成逻辑、代数和几何。
>> 杨武之的方式,并不是非常努力地灌输数学知识给儿子,只是在平常接触里,让他吸收了一些数学知识。家里书架上有许多关于数学的书,杨振宁没事情的时候就翻看。他随时捡来一些数学知识,也有很大的作用。
>> 在闻一多牺牲后的一个雨天,有人看到在闻的墓地前面蹲着一个人,过去一看,是朱自清。小雨把他的身上淋湿了,他却毫无知觉。
>> 一边是英勇献身的战斗,一边是自私到无耻的搂钱。中国似乎一直有这样双重的风景。
◆ 第三章 弦诵:教授“立”校
>> 大学,就是一个以“教授”为中心的校园舞台。
◆ 教授树立学风
>> 西南联大的传统就是:越是普通的课,越是高级老师教。
>> 有一道题应该怎么做,先不给学生讲,让学生想,他也在那儿想。
>> 现在教学赶时间,一天必须教多少,一个钟头都塞满了。他很快地讲,当然能讲明白。可是想法、思路,没有讲清楚。
>> 做一道题目,不只是教解题方法,还指出学生的思维障碍,教给你广开思路。这种教育,真的是“大师”的讲授,非平庸辈可为之。
>> 老师本身像一本教科书。
>> 对于知识的概念,绝对没想着知识明天能换来什么样的报酬。在我们哲学系没想过这个问题。
>> 朱光潜先生的一句话。他说,读书要有兴趣,没有兴趣做不了事。
>> 罗素在《社会结构的理论》这本书里提道:人有两种冲动。第一种冲动是创造性的冲动,第二种冲动就是占有的冲动。罗素讲,要尽量地发挥创造的冲动,而减低和不要那个“占有的冲动”。应是享受的占有的冲动。
>> 高等教育一个最大目的,就是要打开视野,打开胸怀。对于世界的认识,绝不是用文科或理科这样的界线可以分开的。
>> 泰勒一天至少有十个新主意,其中有九个半都是错,不过没有关系,假如一个人一天有半个正确的主意,这就不得了呀。
>> 这就是泰勒做研究的办法:一个是主意非常之多,兴趣非常之广,随时都在试新的想法;另一个是不怕跟人讨论。
>> 中国的传统教育,有一点是教你不要乱开口,你还没想清楚不要讲。美国的教育哲学跟中国的教育哲学是两个极端。
◆ 教授发现人才并决定培养方式
>> 1945年,他让我看本英国的书,它习题很多很多的,过几天我就还给他,他说:“怎么样?”我说“我看了。”他说:“习题怎么样?”我说:“做了。”我不知道有多少习题,总归有一两百题,我是没问题的。他就找了最后几道习题,问我,我就把答案告诉他。
>> 李政道在联大获得一种上下求索的自由,他可以去找任何一个导师请教。
>> 交谈比课堂更接近人的思维,更有持续性。而所谓神秘的理科殿堂看来也是娓娓而谈,融会贯通的。理科的大师们也是首先注重对一个人的考察、分析,包括他的个性,把这一切“配合起来”,进行施教的。
◆ 教授引导学生志向
>> 有的人,你与他接触不需多。但凭他的人生选择和毕生追求,就足以令你对他崇敬。
◆ 教授传授学术和对民族的热情
>> 联大培养的是通才,德才体全面培养,这个我觉得学校做得还是不错的。最主要的一个就是体力,第二个就是意志,还有就是机智勇敢。打球你就要赢人家,你不能退缩,你要拼搏。
◆ 完善的流程
>> 教育面对的是人,是一个复杂的有变数的过程。只能问耕耘,无法确定收获。
>> 来者绕了一个弯子,突然说:“虽然当年我没有考上北大,但是现在我到北大讲学。”本来学术交流,不必固执于学校级别。这是蔡元培的兼容精神。但她在话中有一种解恨、一种报复,代表了社会上一种人的心理。
>> 只要能够身处于一个正常的健康的环境,周围是一种向上的氛围,有师在前,有友相伴,会有曲折,但总会走到一个正确的方向上。这是一种尊重与相信人的教育观,也是一种社会观。
◆ 校园自由
>> 办大学不可能人人都成才。这个比较客观。老百姓讲“水清不养鱼”,也许这参差不齐的人群中,更利于人才的练达成长。
◆ 第五章 从军
>> 凡是受外来势力操纵的国家,它的命运一定是分裂和混乱。因为这样对外国有利。希望国内的各种政治力量能够团结起来,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 第八章 两岸
>> 1999年,大陆对“两弹一星”有功人员举行了隆重授勋,在二十八位功臣中,有八位是联大的教师和学生。他们是:赵九章、郭永怀、陈芳允、屠守锷、杨嘉墀、朱光亚、王希季、邓稼先。
>> 科学是允许试验、失败、找出原因、再改正、再失败、再找出原因,最后才成功的,没有说那么顺利,一次就成功的,不能说一点弯路不走;
>> 当时国际上别的核大国核武器已经到了理论极限,这核武器差不多到了一个极限就不能再做了。这个时候别的核大国就会压中国,不让中国再做。中国必须赶在没有签订“核禁试”之前,也把中国的核武器达到理论极限。他在病床上向中央写了一封建议书——在他以后中国核武器应该怎么样发展。
>> 台湾女生从前去欢迎日本人,是不容许抬头,更不许看的。完全不把她们当人,只是工具。
>> 当年日本人也知道,要想永久霸占台湾必须从教育开始,奴化青年一代,培养出他们所需要的“皇民”。
>> 在占据台湾后,为了长久地霸占和掠夺,日本制定了愚昧人民、蒙蔽青年的教育方针,这就是在大学只设工科,而文、理科缺失的原因。
>> 殷海光说:“一个知识分子的使命,就是让人民不要受欺骗。”
◆ 《西南联大启示录》观后感
>> 办学的目的是培养建国人才。建设国家,首先要爱这个国家,必须是关心民族命运的爱国者。
◆ 西南联大课余学术报告会
>> 低层次的“知”和低层次的“行”是合一的;高层次的“知”和高层次的“行”是合一的。他说大学教授运用大脑,是大学教授的“知行合一”,舞女运用大腿,是舞女的“知行合一”。
◆ 后记:一本“活书”
>> 教育是灵性和理性的产物,而不是生产车间式的流程。
>> “读书以养志,交友以励志”
>> 知识分子的历史,是以“心悟”作为传承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