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天"日更",记录自己点滴生活,写写自己的感受。
#今日感动#重温一遍《西南联大行思录》,依然为知识分子的纯粹感动。
1937年夏,“七七事变”爆发,入侵者自北而入,随着北平的沦陷,各机关、学校、事业团体开始撤离。北大、清华、南开这三校,作为当时中国教育文化的领军团队,三位领导与蒋介石及高层都关系密切。为保留民族复兴所必须的物资和人才,进行南迁。
在书中写下了整个过程,每个个体的故事不同,却共同体现了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
有几个瞬间读的我热泪盈眶。
1
“每到周末下午,就看到老板伙计上门板,关铺面。主人和雇员都要赶往省师礼堂去听西南联大先生们的演讲”
闻一多讲诗,刘文典讲《红楼梦》,潘光旦讲优生学,吴晗讲形势。讲到山河之痛,国破家亡,台上痛哭失声,台下群情激奋,昆明市民与北来的师生们同仇敌忾,意气相逢。
那个年代,知识获取难,所以知识分子在大众眼里神圣又神秘;那个年代,物质贫乏,精神世界亦是贫瘠不堪,普通人的世界还在为生存而过活;因外地入侵,被迫南迁,在昆明这个地方,教授们怀揣一腔爱国情,和民众科普当前局势。“讲到山河之痛,国破家亡,台上痛哭失声,台下群情激奋。”一句话,道出了多少无奈心酸,大环境下的动荡,爱国知识分子道出了心中国殇之痛!
2
“那时我就感觉到,中华民族文化渗透在穷乡僻壤里。所以从那以后,我就开始专攻中国哲学史。”
一个知识分子报答自己人民的方式,就是在他的学科中,为这个民族,为这群人民创造和维护独特的文化。
让我想到在“晓说”中,高晓松谈到自己的外公外婆,张维陆士嘉夫妻,当年远赴德国学习,秉承的标准就是“国家需要什么就学什么”,在得知可以回国的消息后,毅然回国。那个年代许多知识分子,他们的家国情怀在今日看来,仍旧让人动容。一切为国家为先,一切为报效祖国!
3
1945年9月,路透社驻重庆记者甘贝尔提问:中共对“自由民主的中国”的概念及界说为何?毛泽东做了如下回答:“自由民主的中国将是这样一个国家,它的各级政府直到中央政府都是由普遍、平等、无记名的选举所产生,并向选举它们的人民负责。它将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的原则与罗斯福的四大自由。它将保证国家的独立、团结、统一以及各民族强国的合作”
再次读这本书,似乎又跟着作者的笔触,看到了在颠沛流离中这所大学的创建。看到了那个年代,这些知识分子是关心民族命运的爱国者,因要为国家培养人才而办学,政见上虽有分歧,共同的信念是保家卫国,抵御外敌。
书中最后部分,写到两岸,写到台湾的联大人,有着一种“孤痛”,不只是对过去那一段抗战的回顾,还有对故园的思念。
这会让我想到如今的两岸关系,新生代的崛起,与大陆的天然链接在减弱,爱国与中国还没有完全建立链接。我接触过一些台湾朋友,热情善良,大家可以聊工作谈爱好分享美食,却避谈两岸关系。此处省略五百字。
最后,特别向大家推荐这本张曼菱著,三联书店出版发行的《西南联大行思录》,为这种纯粹打call!
欢迎交流与分享,我是每日坚持阅读的赵本轩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