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随感录

作者: 黄土人家 | 来源:发表于2022-04-07 12:47 被阅读0次

(一)

“灵魂”是一种精神现象,它不能脱离人脑而单独存在。“灵魂不死”的观点是荒谬的。南北朝时期思想家范缜提出的“神灭论”观点,“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批驳了“灵魂不死”的观点。看到很多媒体上使用“灵魂”这个词儿,尤其是诗词中,我就思考,那可能是诗词作者感悟大自然,运用这个词儿去进行想象、联想和幻想的艺术加工吧。

(二)

大自然中,各种事物是普遍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即便是一个孤独的人,他需要解决吃穿住行时,就必须与餐饮、超市、房产和交通相互联系。所以,人与自然社会的普遍联系是永恒的。还要进一步认识到,普遍联系中有本质的和非本质的区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本质的联系。因为种下的瓜、豆种在正常条件下一定会结出瓜和豆。至于结出的瓜或大或小、结出的豆或多或少,这都是非本质联系。普遍联系还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之分。成语“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比喻无端遭受到灾害。这说明火——水——鱼三者是相互联系的。池中水能灭城门的火,这是直接联系;鱼儿与城门失火是间接的联系。

(三)

我养过一只品种西施的小狗,起名“笨笨”,它其实不笨,它是思维和我的思想经常灵动相碰。我的主导思想是,要听话!我生气时,它就乖乖地趴在我的脚旁;我高兴时,它翻跟头撒欢。我想,是不是太强势了,有些不忍。“笨笨”不管这些,一生忠实主人。我之所以热爱大自然,我的“笨笨”给了我执着的思想。

(四)

大自然中,无论花草树藤,还是江河山塬,在我的思想中都是有灵性的,可能你没有发现。

(五)

人与大自然亲近会感悟无比的欣慰。人类的源祖先就是生长于丛林中的类人猿,因为与大自然亲近,大自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所以,人类才能生存繁殖而发展,变化为现代人。不愿亲近大自然的人,只能说这个人是精神失常。

相关文章

  • 人与自然——随感录

    (一) “灵魂”是一种精神现象,它不能脱离人脑而单独存在。“灵魂不死”的观点是荒谬的。南北朝时期思想家范缜提出的“...

  • 人与自然——随感录(续二)

    (六) 大千世界,自然事物和现象都是会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那么,转化的条件又是什么呢?这里有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之...

  • 人与自然(续五)——随感录

    (二十七) 菊花,植物分类为菊科、菊属,为多年生宿根草本,其为干燥头花序植物,这是它的共性。但它的个性却是丰富多彩...

  • 人与自然——随感录(续三)

    (十六) 湖南张家界山峰千姿百态,陡峭秀丽,这种石灰岩地区被称为喀斯特地貌。大自然中,事物变化的根本动力在于其内部...

  • 人与自然(续四)——随感录

    (二十二)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有人说水中没有氧气。这种说法说服不了人。水中一定有氧气,水生动物是靠氧气维持着生命...

  • 现代文学【不同文体的发展:散文】(第一个十年)

    编辑| 考文学 排版 | 考文学 第一个十年 一、《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 1918.4《新青年》设立“随感录”...

  • 钱玄同的民国理念

    1918年9月15号,新青年第5卷3号,随感录

  • 鲁迅先生的话(其三)

    曙光在头上,不抬起头,便永远只能看见物质的闪光。 ——《热风.随感录五十九》 ...

  • 阳明心学214――随感而应

    阳明心学214――随感而应 (2020年10月26日10:21) 今天听读《传习录...

  • 随感录

    一个半世纪以前,狄更斯在他的名著《双城记》的开篇这样写到【这是最好的时候,这是最坏的时候;这是智慧的年代,这是愚蠢...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与自然——随感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akks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