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经典美文
《沙棉》第一卷荜路蓝缕启华年。第一章,芦棚精神。

《沙棉》第一卷荜路蓝缕启华年。第一章,芦棚精神。

作者: 徐云喜 | 来源:发表于2017-10-16 00:49 被阅读309次

    六千里长江,奔来眼底,浪滔滔汹涌天际。看西窜三峡,东拓大海,北走蜿蜒,南拥洞庭。载舟若云,丰满神州国运,用甘甜乳汁,哺育着半国人民。历史兴衰斯人意,青春有情谱新韵。话英雄少年,莫辜负万顷晴沙,千亩香稻,百岁红尘。

    五十年沙棉,永留心中,情切切血骨相融。思夏装设备,春习工艺,冬修楼宇,秋赛操作。挥汗如雨,耕耘纺织棉布,携用仁工友,创造了亿万财富。市场浮沉民生艰,白发无奈迁旧处。叹苍颜老叟,只醉得三壶浊酒,两行清泪,一程伤忧。

    “哎哟(呵哟,哎哟(嘿哟,哎(哟((呵哟,哎哟呵哟,哎哟嘿哟”……

    “吆喝  吔 喝  嗨  吔喝!  吆喝  吔喝  嗨 吔喝!”

    简单、坚定、豪迈的号子声震耳欲聋,成千上万的民工在分组劳作,汗水浸透了破旧的衬衫,但他们脸上洋溢着淳朴的微笑,那一声声哎哟呵哟的演唱,音调粗犷有力,高亢婉转,有时一领众和,有时领和交替,既保证了行动一致,提高了劳动效率,又加强了劳动者的情感交流,用固定的周期反重的节奏感,带来劳动的喜悦。

    好一个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如千军齐发,万马齐喑,似江河奔腾,湖海吟唱,若高山流水,琴瑟和弦。那是一曲劳动人民的赞歌,那是一部纺织工人的传奇。

    故事发生在1966年5月,千里长江之滨,古城荆州之东,湖北沙市市修建大型国有企业沙市棉纺织印染厂(简称沙棉),由中纺部纺建二处承建,从松滋和江陵请来了上万民工,几千辆手推车,纯手工建筑,不到一年时间,修建了当时沙市最大的工厂,占地上千亩,那是一个了不起的壮举!受到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以及沙市人民的大力支持,沙棉从没有忘记那些建设者,及给予帮助与支持各届朋友。

    沙棉成立的历史背景,是60年代早期,中苏交恶,且美国在中国东南沿海的攻势,毛主席下达了“深挖洞,广积粮”的战略指导思想,东北和北京四处在挖地下工事,无数企业转向军工,大批工厂转向交通闭塞的山区,整个中国迅速进入临战态势。

    1965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西南三线建设体制问题的决定》,在中国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等基本设施建设。

    工业名城沙市有幸被选入建立大型纺织基地,一是古城沙市历史悠久,注重工业,毗邻长江便于运输。二是周边地区土地肥沃盛产棉花,资源丰富。三是荆沙地区的人民勤劳勇敢,劳动人口众多。

    沙棉应运而生,当时国力苍白的中国,能出资4000万元来兴建沙棉,那也是投了血本,要知道当时工厂正式职工的工资才18元每月,农民更是连饭都吃不饱。沙棉是全封闭式的厂房,高空远望,如一排排的民居,但结构坚固,能防美军飞机投下的炸弹。厂房没有天窗不见阳光,只有各大车间才有出入口,车间内白天也是伸手不见五指的,据说沙棉也是唯一的一家封闭式修建模式。

    缺吃少穿的年代,沙棉初建,百废待兴,是那些勤劳勇敢的建设者,构建了沙棉之基,是那些朴素善良的沙棉前辈,铸造了沙棉之魂。

    1965年IO月28日薛力立去沙棉筹建处报到,是第13名,当时借用市财政局二楼一间大办公室。筹建处主任是张立政(市经委主任),副主任郝嘉彬(市财政局长)程殿平(市城建局长)。下面有个五人小组,樊哲树领导技术组,廖汉清领导材料组,陈鹤云领导人事组,徐云福领导后勤组,郝嘉彬总负责,张立政与程殿平仅挂名,并未到任。

    1966年春节过后,筹建处开始在工地上搭建两排芦蓆棚子,地点在荆江大堤下跃进路北边,当时还没有北京路。一排棚子用来堆放水泥等材料,一排用来办公和值班住宿,薛立力和李良谋第一个进驻,没有水电,晚上没有路灯,四面通风,床下就是青草和野莱,很是荒凉,有点害怕。

    很快筹建处正式搬到工地后,市里又抽调了一批干部,中纺部也从河南新乡调来一批技术干部,这时筹建处已有一百余名干部,后勤组在工地开设了临时食堂,解决了吃饭问题。

    同时市里委派总工会主席陈云太来担任第一任党委书记,直到文革中期,后由市公安局长姬目耕接任党委书记直到文革结束。

    66年年初纺建二处进驻开工建设,纺建二处是直属中纺部的纺织工程建设队伍,非常强大,非常专业,仅用半年多时间就建成纺织主厂房和生活区大批楼房,二处时任党委书记连升堂,主任袁拓荒。

    与此同时,市里又从各单位(主要是向阳纺织厂)抽调大批干部和技术工人,轻纺部也从石家庄和武汉等地抽调一批干部和技术工人。

    沙棉第一批新工人也在年中于荆州地区各县市开始招收,薛力立一个人独自招收公安,洪湖,监利三县和沙市胜利公社(区〉约一千余名新工人。

    第一批男技工分别送天津河北等地培训,女工大都送武汉培训。

    到66年下半年,工厂已初具规模,局部开始安装设备,遂撤消筹建处,正式名为湖北省沙市棉纺织印染厂,当时前纺车间主任关占绪,细纱主任胡海平,准备主任游明钦,整理主任刘文业,布机主任张裕福,机电主任赵华运,

    郝嘉彬从筹建开始一起住芦蓆棚,在沙棉吃住十二年,始终在一线领导岗位,居功至伟,功不可没!

    芦蓆棚精神,沙棉的魂!

    沙棉筹建处的芦蓆棚,极其普通,其貌不扬,毫无惊人之处,但是,早期在芦蓆棚里参与筹建的76人,却以不怕艰苦,无私奉献,恪尽职守,尽各自的努力,完成了不平几的业绩,创造了芦蓆棚精神,奠定了沙棉魂的基础。

    芦蓆棚精神,早在66,67年参与筹建的人就提出来了,并得到大家的认可。芦蓆棚精神不是凭空而来,不是虚构,而是无数个平凡细小却又感人肺腑的事迹堆砌出来的。

    试举几个例子。

    66年四五月份,芦蓆棚堆放了几百吨水泥。有一天突然间狂风大作,暴雨如注,把蓆棚顶上的油毛毡掀开了一角,雨水直灌入水泥包上,危急时刻,两个小伙子爬上屋顶,趴着用身体压住被风吹起的油毛毡,其他人忙着加固和遮盖。

    这两人是退伍军人薛力立和青年李良谋,当时筹建处只有这两人尚未结婚。事后沙市日报记者来采访报导过,薛力立还成为当年沙市学毛著积极份子。

    为保护国家财产,芦蓆棚里所有人全部出动,包括郝嘉彬等领导干部,没有一个在旁边观望的,这情节不算惊心动魄,却真的感人至深。

    当年芦蓆棚里条件十分艰苦,睡的四面透风,吃的临时食堂大锅饭,一部电话机,两辆自行车。北京路尚未开建,跃进路不通公交,上下班全是步行,没有节假日。

    郝嘉彬是南下的老干部,和大家一起吃住在芦蓆棚,没有任何特权和官气,和大家同甘共苦。

    廖汉卿负责材料供应,晚上抱着电话机睡觉,每天联系上至宜都,下至武汉上海。王传鑫,谢光全,王士禄等人在宜都江边泡在水里采运砂石,王承超,熊俊等在武汉负责调运物资。建设沙棉所用千万吨砂石都是从宜都一船船运到沙市的。千万吨钢材设备都是从武汉转运到沙市码头的。

    从沙市搬运公司领导岗位上调来的徐云福,李善祥,组织搬运工人,硬是用一辆辆板车,把上亿吨的器材,从江边翻越大堤拉到工地,现在想来,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壮举!因为当时连一辆汽车都没有啊。

    张清华负责基建,仅靠一双脚,踏遍沙棉四周,丈量土地,征地拆迁,青苗补偿,签合同办手续,日夜奔波,从无怨言。

    陈鹤云忙着调干部,招工人,坐镇指挥几千新工人进厂。

    樊哲树组织技术人员看图纸订设备联系安装。

    那个时候,每个人都忙忙碌碌,不计时间,不计报酬,没有职务职称,没有特权福利,人人吃苦耐劳,无怨无悔,每个人只有一个目标和信念,全力以赴,建好新纱厂(沙棉)。

    小小的芦蓆棚里,一群平凡的人,却做出了许多不平凡的事,涓涓细流,汇聚成江河,点点滴滴,凝聚成一种精神,铸成了沙棉的灵魂。

    芦苇高,芦苇长,

    芦花似雪雪茫茫。

    芦苇最知风儿暴,

    芦苇最知雨儿狂。

    芦苇虚心不折节,

    芦苇坚韧不言伤。

    芦苇团结不独往,

    芦苇慎言不声张。

    芦棚曾遮风和雨,

    芦棚还挡露与霜。

    芦棚开创沙棉志,

    芦棚精神远名扬。

    (原来的第一卷第一章,我准备用小说的形式来讲叙沙棉,人物与事件多有不实,后经过诸位沙棉前辈的指点,认为我用纪实文学的形式来写为好,经修改为此章,原来的那章我会删除,第一卷我会陆续校整修改。衷心感谢各位沙棉前辈与朋友们对我拙作的鼓励与支持!往后的日子里,还请你们提供一些史料与故事,让我们一起回味沙棉的温暖与辛酸,沙棉不再,但情却长久,祝各位师友快乐安康!)

                      四海游龙于佛山,2017年10月15日深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8e166137e942:游龙兄辛苦了,赤子之心,岁月可鉴。
        徐云喜: @张爱国_42cd 谢谢爱国兄的支持与鼓励!
      • 老古月:千辛万苦,深夜笔耕,只是为让后人记住沙棉及沙棉人,让老朽感动不已,道一声,辛苦了,谢谢你。

        徐云喜: @老古月 谢谢胡大哥的支持与鼓励!我只是尽自己微薄的能力来记下沙棉的些许记忆,你们这些沙棉前辈对沙棉真挚的情感,强于我十倍百倍,当听说沙棉要拆迁时,上百位老人痛哭流泪,那是一种血肉相连的深情,当一台台挖机在拆除厂房的时候,上千人徘徊留连,历史的车轮载走了实物,却装不走记忆,岁月的流逝苍老了容颜,却留下不尽的传说,那种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精神,已成绝响。

      本文标题:《沙棉》第一卷荜路蓝缕启华年。第一章,芦棚精神。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amhu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