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古近体诗八十九.赠崔司户文昆季》
双珠出海底,俱是连城珍。
明月两特达,馀辉傍照人。
英声振名都,高价动殊邻。
岂伊箕山故,特以风期亲。
惟昔不自媒,担簦西入秦。
攀龙九天上,忝列岁星臣。
布衣侍丹墀,密勿草丝纶。
才微惠渥重,谗巧生缁磷。
一去已十载,今来复盈旬。
清霜入晓鬓,白露生衣巾。
侧见绿水亭,开门列华茵。
千金散义士,四坐无凡宾。
欲折月中桂,持为寒者薪。
路傍已窃笑,天路将何因。
垂恩倘丘山,报德有微身。
**注释**:
1. 双珠:比喻两位杰出的人物。
2. 连城珍:价值连城的珍宝。
3. 特达:特出地显达。
4. 馀辉:剩余的光辉。
5. 英声:美好的名声。
6. 名都:著名的都市。
7. 高价:很高的声誉。
8. 殊邻:远方的邻国。
9. 箕山故:指隐居的典故。
10. 风期亲:因志趣相投而亲近。
11. 自媒:自己推荐自己。
12. 担簦(dēng):背着伞,指奔走。
13. 入秦:到秦国,此处借指到京城谋求发展。
14. 攀龙:攀附帝王以求显达。
15. 忝列:谦辞,有愧于排列在其中。
16. 岁星臣:指朝廷重臣。
17. 丹墀(chí):宫殿前的红色台阶。
18. 密勿:机密。
19. 草丝纶:起草诏书。
20. 缁磷:玷污。
21. 盈旬:满十天。
22. 华茵:华丽的坐垫。
**译文**:
两颗明珠出自海底,都是价值连城的珍宝。明月特别明亮,余光也能照耀他人。
美好的名声在名都中传扬,高昂的声誉惊动了远方的邻国。难道是因为箕山隐居的典故,而是因志趣相投而亲近。
往昔未曾自我推荐,背着伞西行入京城。攀附帝王得以飞黄腾达,惭愧地位列朝廷重臣。
身为平民在丹墀侍奉,机密地起草诏书。才能微薄却深受皇恩,因谗言和奸巧而被玷污。
一离开已经十年,如今归来又过了十多天。清晨的霜染白了双鬓,白露沾湿了衣服和头巾。
侧目看到绿水亭,开门陈列着华丽的坐垫。千金分散给义士,四座没有平凡的宾客。
想要折下月中的桂树,拿来作为贫寒之人的柴薪。路边的人已经暗自嘲笑,上天之路又将凭借什么。
倘若皇恩如山丘般厚重,报答恩德有我这卑微之身。
这首诗可能是诗人抒发自己的经历、感慨和志向,具体的理解还需结合诗人的背景和创作情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