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嘉琪
请为一个妈妈支招。
这篇研讨很用心的来写,因为是发自内心的有话说。
这个话题是为“妈妈”支招。而我更多的思维是“老师”,所以,我的发言稿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为为妈妈支招,因为这个是话题应该表达的内容,我得先完成。
第二部分中,更多的是看案例想自己,所以结合自己简短的教学经历来的。
在我的案例中,在“帮妈妈”的思维中,和其他老师有异曲同工之妙。
但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也有不同的想法,因为是我的思路,所以我要求同存异,在求同存异中,找到与其他老师语言、思路上的差距,进而不断的提升自己。
梁波涛老师评价说:
刘嘉琪老师的发言,在妈妈的行为,和老师的行为上,分别做到了分析,无论是老师还有妈妈,都有做得不够理性的层面。
这样的一种观察与剖析,很理性,很直接。
但是我想说的是,妈妈观察的是自己的一个孩子,老师要观察的是全体孩子。
试想一下,如果你是老师,你能观察到每一个孩子的这样那样的情况吗?
只有家长主动与老师交流,才能促使老师对孩子多加照顾,或者说多加注意。
面对梁老师的评价,很客观。梁老师提到的问题是我所忽视的,因为我们面向的是全体学生,而家长面对的是自己的孩子。这一点的分析,仔细回想,确实,在日常教学中,很容易忽略,虽然尽可能的面向全体,注意到每一个学生,但是还是会有遗漏。
在昨天,一个课堂表现极佳的孩子,突然打瞌睡,我一直以为是中午没有休息好,有点迷瞪。但是谁知是发烧。虽然被发现只有十分钟,但是我却没有及时发现。
李琳老师说
李琳老师在我的研讨稿中提出不同见解:“教育孩子敢说,我觉得不是那么必要”。基于此,我这句话的出发点是我们班一部分孩子不敢说,所以我要求他们要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不管想法是对是错,只有表达出来,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才能得以提升。
在前天,我问我们班孩子,是我厉害还是班主任厉害。其实我知道是我厉害,因为班主任是一个柔性老师,但是就想看看孩子们的表现。
刚开始孩子唯唯诺诺的说“班主任厉害”,声音如同蚊子一样小,其次稀稀拉拉的声音。其实从他们低小迟钝的声音中我知道他们在说“善意的谎言”。这个时候,我告诉他们,一定要说真话,因为老师在做调查,再三强调之后,孩子们鼓起勇气一起告诉“你厉害”。
我明明知道的答案,但是孩子却不敢说真话,不管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孩子有“谎言”。基于此我才在文章中说要从小培养孩子“敢于说真话”的习惯。
最后,也是最尴尬的环节:在研讨中,我的思维一直跟不上,因为首先有孩子的依伴,我刚刚下班,还在和孩子粘合着,所以在研讨之初,孩子一直在我旁边,“诉说”她一天的喜事,我得陪伴孩子。不能及时拿着手机所以在思维碰撞时一直没有想法,导致跟不上速度;另一方面,是自己没有灵感。
所以,在以后,我要多读书,多研讨,不同的思维碰撞,来提升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