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我是如何一步一步掉进绘本这个大坑的

我是如何一步一步掉进绘本这个大坑的

作者: 布蕉绿 | 来源:发表于2017-11-08 01:59 被阅读107次

    我是如何一步一步掉进绘本这个大坑的?

    原创2017-11-08李丽琼布蕉绿的私家庭院


    有一些朋友知道我喜欢绘本。

    有一些朋友并不知道。

    但大部分人应该都不大了解我为什么会喜欢绘本,喜欢到什么程度,我是怎么样一步一步的掉进绘本的这个大坑?

    所以,想借这篇文章捋一下自己在绘本阅读上的心路历程,同时也能说明下自己的聚焦方向。

    和我多少有些接触的人,应该都知道我挺喜欢看书。就像我现在在用的这个微信头像就是我弟弟用脸萌做的,还不忘记在我手上放上一本书。所以对于绘本,我一开始只是觉得就是书的一种,完全是打酱油的状态。

    和绘本的初见,从小书房开始

    三年前,在朋友的推荐下,偶然了解到公益小书房,那个时候漪然尚在人世,而对于绘本并不了解的,我也根本不知道她究竟有多大咖。有一次在深圳遇上方素珍老师在图书馆开故事会,我还惊叹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参加。

    那时还在母婴公司上班,参加了公益小书房的阅读推广人培训,都需要在下班时间回家,扒几口饭就开始上。以小书房为窗口,发现在全国各地有许许多多的人,因为绘本而聚在一起。特别是很多妈妈,是因为孩子而开始喜欢上阅读。那个时候在小书房分组学习时,我还还惊讶地发现,有来自柬埔寨的朋友。

    但是那个时候我对绘本的理解非常粗浅,只是觉得那就是给孩子看的故事,只不过是颜值比较高。多多少少有一种童年看不到,现在补回来的心态。

    那个时候录的绘本音频,简直不忍猝听,因为我的眼里看不到绘本的内在,我的心里也并没有孩子。

    还记得三年前有一次去参加汕头某个机构举办的绘本分享讲座,看到有家长带孩子去,我就觉得这行业我肯定做不了,看到孩子就头疼,平时坐动车和飞机都特别怕旁边坐着孩子,更别提让我去跟一群孩子打交道。

    这个阶段在讲绘本故事,最经常犯的错就是选错绘本,搞不懂什么样的绘本适合什么年龄的孩子,就好像现在很多家长经常问的,自己的小孩适合看什么书。

    往往讲了一半就会发现,我勒了个去,这本书压根不适合给现在在听的人讲,讲着讲着自己也觉得没劲。这个阶段要特别感谢我的朋友喜娜,她的两个小孩成为我最初的听众。和他们的互动,让我觉得绘本应该会有更广阔的世界。可惜现在回想起来,当时讲的真不太好。

    还有小书房的佛山草莓老师,她很无私地和我分享了她解到的绘本行业的情况,鼓励我多走走多看看,所以在2016年,还在哺乳期但是坚持拖家带口去参加第三届小书房的阅读推广人大赛,也是因为这份对小书房的感恩之心吧。

    第二个阶段,就是发现自己打开了绘本之眼。

    这个阶段,是在接触绘本大约一两年之后。

    这个时候,我的绘本阅读量开始提升,买的,借的,电子版的,读万卷书,让知识和技能的融合。

    这方面和汉中文系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有相似之处,对文学作品的直接阅读是绕不过去的坎。我觉得在大学汉语言文学所学到的文学鉴赏方式,在某些层面上是能够帮助到我。

    在不用固定上班的日子里,我开始有时间去回顾曾经所学。偶然发现绘本讲读的提问,有点类似新闻采访中的提问,一个好的问题,一种好提问方式,一个恰当的提问时机,就是构成好的提问的要素。

    我在大三的时候转到了新闻编辑出版专业,所以提问能力的训练也被我下意识的迁移到绘本讲读中。

    而绘本的课程设计,其实也跟我熟悉的项目设计,活动策划会有一些共通之处,都要定目标,分析目标群体,并且有一些有创意的形式。

    而且也有时间去各地走走看看,行千里路,去找标杆。

    到北京,上海,广州,厦门,深圳,金门,去看看别人家的绘本馆是怎么样的,别人家的绘本活动是什么样的。还有参加小书房第三届阅读推广人大赛的时候,绘本之夜的那种氛围跟气场,绝对是小城里面就看不到的。

    再加上几十本绘本理论书的打底,彭懿,方素珍,漪然,王林,杨政,粲然,松居直。他们赏析的方式,对儿童心理的把握,儿童教育的价值观,开始让我明白为什么会有绘本,绘本该怎样读。

    但有质的飞跃,还是遇到海燕(现在她的江湖名称已经叫海焰)。海燕是一个非常纯粹的人,她对绘本有着非常纯洁执着的爱。有一些从出版价值的眼光来评估的确有点欠缺的绘本,都会被她称为烂书。

    当时她是向日葵童书馆的主编,而我也刚好有机缘可以做向日葵图书馆的推广编辑。虽然是坐完月子就开始的这份工作,在声波攻击、尿布味道和持续的母乳喂养中,开始的推广方案设计,微信文章撰写,线上分享,线下故事会等等,都让我对绘本,还有绘本的出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印象比较深刻的一次,是约定好时间做线上分享,但是娃儿要吃奶,于是边喂边说,默默祈祷娃儿别嚎叫。最后她没有嚎叫,还在我身上拉了一坨粑粑,而我也只能在线上分享介绍之后去洗。

    回想起刚开始开故事会的时候,也是非常的生涩,放不开,太聚焦在书本本身,而没有去关注到听众。后来学会聚焦点的融合转移,便自觉融洽得多,感觉能够HOLD得住熊孩子。

    也有尝试去上绘本课,学生都还挺喜欢,但自己仍觉得哪里还不够。这个时候虽然打开了绘本之眼,但是对于绘本的光源还没有太多的体会。

    不过我仍然还是断断续续的开着故事会,我想是下面的一些原因让我自己找虐吧:

    第一,孩子对绘本的真实反应是很吸引人的。他们相比成年人少了很多伪装,喜欢的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他们掩盖不住自己的喜好。所以孩子的反应是检验绘本的最佳途径。

    第二,我觉得小城的孩子他们更应该去接受多样的可能。因为他们生活的环境里面太多的统一价值观。我觉得不需要强求每一个孩子都爱上阅读,但是我真的不希望他们把书等同于教科书,和学校要求读的那些所谓的名著。

    开故事会的时候小孩子的表情,孩子的眼里是有光的

    第三,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内在的潜能,只是缺乏展示的平台。他们或许观察能力很好,或许想象的也不错,又或者很有肢体语言表达的天分。但是他们会比较缺乏一个平台去展示自己的这种潜能,所以在我的故事会里面观察、想象、表达(包括语言表达和非语言表达),是我最为看重的部分。

    第四,有时候故事会让人感觉气场不对,并不全是内容和讲述方式本身,还有听众他们的人际交往模式。相对来说,现在的孩子都会比较自我中心,他们会比较难养成倾听和表达礼仪,还有一些家长是带着漠不关心的态度来的,言行举止中缺乏应有的礼仪和尊重,还有部分家长则是过于紧张兮兮,一旦觉得自己的孩子在公众场合表现不出色便开始训斥。我想这是更应该去融合的坚冰。

    这个时期我发现我开始能够写一些绘本相关的文章,发布在《幼儿教育》等报刊发表,而且能够去做一些绘本课程设计,绘本课程教学,亲子阅读指导网课的工作。有意无意之间,兴趣也变成工作。


    这我在《绘本创意读写课》上带领学生做的创意小书

    《妈妈的美丽花》绘本故事会

    现在的这个阶段,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观点,就是纸戏剧的光源说。

    将作品的光源内化为自己的体验,让自己的生命体验为作品增光,通过聚焦观众的注意力,使作品世界向现实世界渗透,在一期一会创造一种共同感。

    直接表达虽然抽象,但真的非常精妙的点明了绘本讲读的要义。

    在这个阶段,让我收获最多的还是书香儿童阅读的品读讲师工作。虽然看起来就是一个网课,现在的网课已经五花八门,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

    但是书香盒子的创始人宇红对于儿童阅读和教育却有着自己的独到理解。比如她设计的书香盒子书架,做到的就是让书架隐身,突出的是绘本的本身。

    而书香绘本品读课要面向的听众是成人,也就是家长。是希望让家长读懂绘本,喜欢上绘本。只有家长看懂,喜欢,才不会是任务式地陪读,而是能够和孩子一起进行交流分享。

    所以书香绘本的品读课的要求特别严格,需要不断的修改是家常便饭,但每次修改都是一种精进,都是引导自己和绘本还有和听众去产生共感的途径。

    每次做完品读课,都觉得身体被掏空。

    但又有更大的动力去汲取。

    目前我在书香绘本品读上线的网课是《城里狗,乡下蛙》和《盘中餐》,在千聊的平台上可以付费收听。后续会有更多的课程更新,也可以听到其他品读讲师的作品。




    10月份,我到北京学习了保冬妮老师的水墨汉字绘本工作坊,获得中国儿童阅读水墨汉字推广大使认证。


    同时也现场看到了韩永红老师演示的纸戏剧和布偶贴。

    这个月还将去厦门看《你看起来很好吃》的大型儿童绘本情景剧,住进绘本主题民宿绿光。

    世界那么大,根本看不完。

    吸收到的光,也希望能散一点出去吧。

    在接触绘本的过程中,无意间也开了一个旁支——就是儿童英语启蒙。

    这也是另外一个大坑,英文童谣,到英文绘本分级读物,英文动画片,林林总总,数不胜数。

    我个人的阶段性成果算是入选心喜阅的英语启蒙的妈妈,目前对于英语我的个人出发点更多的是借鉴西方的一些教学模式和方法,去构建中文或者其他领域的学习。这个叙述起来略显冗长,先按下不表。

    在亲子阅读上也收获良多,家有小女也是小书迷。但这是另一个方向,和这篇文章关系不大也先不展开。

    上个月在星空图书馆做故事会之后,潮州的电台有做一个简单的采访,问我是什么样的动力支持我做这种爱心公益。

    我觉得这个有点拔高了。

    我并不觉得做一场故事会就是一种播撒爱的过程。

    我也不觉得做故事会就一定要免费。

    更没有那种要苦逼坚持的动力。

    故事会吸引我的,是一种未知,绘本的光源已经照亮了我,我也希望借这种光和他人相遇,我内心当然是渴求他人也给我光。

    孩子对于绘本的天然反应,出乎意料的观察角度,才是那么的让人上瘾。而成年人走不进绘本,应该是长大太久,都忘记自己曾经是一个孩子吧。


    给小学生讲《穿毛衣的小镇》

    在这个阶段我对绘本的互动和延伸,有了自己的理解:

    1,最好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启发读者。

    在提问的时候,自己心中应该有一个地图,知道是要去往哪里,紧紧围绕主题去展开。看似随意的发问,但是却可以启发读者去走得更远更深。

    2,提问的方式术的层面容易把握,但是道的层面是需要不断精进的。

    应该是灵活多样的,有层次。从容易到难。从具体到抽象。从封闭式提问到开放式提问。这些都是术的层面。更难把握的是“道”层面,如何让孩子能够体会到你并不是在问他,只是在和他交流,这点是最难把握的。

    3,引导读者将故事和自己的生活体验、生命体验联系起来。

    比如说讲《鸭子骑车记》,可以让幼儿回忆自己学骑自行车的情景,幼儿可能会觉得骑自行车并不难,这个时候可以引导他们去感受鸭子的身材,如果自己像鸭子一样短短的腿,骑车还会容易吗?这样他们会更容易理解为什么鸭子骑车是一个疯狂的主意。

    4,尊重每一个孩子的同时,也需要有所取舍。

    我在开始做故事会的时候,很注重要听每一个孩子的意见,但有时候一些孩子的意见表达并无新意,或者词不达意,会让其他的孩子产生厌倦,烦躁的情绪。所以需要从一个整体是思考和布局,该断则断。

    5,延伸活动的点线面结合。

    延伸活动的本意是好的,从另一个侧面,去加深孩子对绘本的理解。但很多故事会的延伸活动,只是为了不让故事会看起来那么单调,更多的只是点和点的结合。比如说故事是关于鸟的,那么就做一只手工的小鸟。对于绘本的感受,很难得到拓展。那么延伸究竟是延伸什么?我想最好是对主题的思考,对主题的多种人生体验。比如说听完绘本故事《想吃苹果的鼠小弟》,如果是从点结合的话,那么可以画苹果,或许做一只手工的鼠小弟,但是回到主题本身,应该去设计,能够让听众体会多与少,大与小,强与弱的体验活动。

    回想起来,接触绘本的这一路,遇到的都是很纯粹的人。

    公益小书房的漪然。

    童书编辑海焰。

    书香盒子创始人宇红。

    她们自带光源,发光发热,在这芜杂的世界里活得很纯粹。

    我也希望能在生命的旅程中,尽量少一些勉强应付,多一些怡然自得吧。

    最近又遇到童享岛,我曾经在心里模模糊糊的构建过一个儿童机构应该有的模样,但是在现实世界中没有看到过太多有共鸣的样子,直到看到倍源和他的朋友的童享岛。

    倍源话不多,虽然他没有去谈太多的理念,但我相信他心中是有自己的坚持。

    目前童享有开设的课程五感探索,儿童摄影,生活手作工作坊等,这段时间也在和倍源探索探讨绘本和儿童教育的融合。

    这种沟通的顺畅,又让我点亮了心里的希望。

    其实在很长的时间里面,我对于在小城的人际沟通显得非常的力不从心。我觉得我找不到合适的语言去让人家明白,绘本究竟是干嘛的?绘本有什么用?我的绘本课和别人的绘本课有什么不同?

    绘本和儿童教育是一个很低门槛的行业,入门并不难,在金字塔的底端,几乎什么人都可以做,所以各种各样的儿童教育机构和绘本馆遍地开花。而在金字塔的顶端,比起许许多多的牛人大咖,我也是显得很不起眼。

    我和小城里的大多数人都没有共同语言。

    所有绘本圈,儿童教育圈从业者吐槽的槽点,我也大同小异地遇见过。

    基本上来来去去就是那样的问题。

    绘本的字那么少,是不是很幼稚?

    这个看了有什么用?是不是必要性不高?

    这种还是新兴事物,当地的家长是不是不理解不需要?

    我想说这个真的一点都不新。

    在很多城市所探讨的已经不是说绘本要不要和儿童教育结合,而是说需要怎样结合,怎么样结合的更好,在体制内也有不少学校把绘本课程上得五彩缤纷。

    但在小城,更多的还是看不懂,不需要。

    这种沟通的艰涩就像是一块玻璃,小城是一个非常讲究关系的生态系统。我明显也不是一个善于去经营热烙关系的人。

    有段时间,我像是想飞出窗外的小鸟。碰了几下有点疼之后,就有点不敢再飞。开始懒得交际。

    我甚至开始懂得,那些持续相亲,持续遇到话不投机的人,应该是会开始怀疑爱情的。

    但最近我接触到咏春拳,对人生有新的理解,开始尝试去放下执念,专注心中的小念头,在人际交往中尽量去寻桥。

    所以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会陆续开展一些和绘本相关的活动。具体时间,具体形式,具体地点暂在筹划中。

    会有收费的。也有会有免费的。


    最后打一个广告,这个星期五要去开的故事会在童享岛,广东汕头澄海区的一个机构,活动的形式是用类似纸戏剧形式和绘本互动讲读,集中展示大和小的这个主题,形式是亲子活动,适合3-6岁孩子及其家长。

    (之所以采用类似纸戏剧的表述,是尊重版权,纸戏剧的表演有严格的要求,这个活动更多的是形式借鉴,并且不完全是纸戏剧,还加入了绘本互动讲读和亲子创作的形式)

    如果你问我希望孩子的童年里拥有什么,我希望是——

    一颗还能感动的心,一份可以张开的想象力,一种能够落地的创造力。

    更希望他们早点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渴望成为什么样的人。不需等到青年或中年阶段,再为自己到底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生活而迷茫不已。或者在他不知道该怎么选择的时候,有基本的能力和素养能够帮助他去过体面的生活。

    希望在一期一会里,绘本的光源可以照亮有缘人的生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是如何一步一步掉进绘本这个大坑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aosm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