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17-07-23读完]《三联生活周刊·骄傲的印度》读书摘录

[2017-07-23读完]《三联生活周刊·骄傲的印度》读书摘录

作者: 土博士 | 来源:发表于2017-08-07 14:43 被阅读0次
[2017-07-23读完]《三联生活周刊·骄傲的印度》读书摘录

《骄傲的印度》三联生活周刊(编著)浙江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2014年11月17日 ECFD-N00005064-20141023 三联生活周刊e-only系列

印度教是一个多神教,没有创始人,没有绝对权威的经典(比如《圣经》),没有统一的宗教管理机构,甚至连神职人员都很少。印度教对其他宗教相当宽容,允许各种一神教和多神教与自己共存。与其说这是一种宗教,不如说这是印度次大陆许多民族的信仰、习俗和生活方式的混合体。(4%)
印度著名的公共知识分子、《印度时报》专栏作家格查仁·达斯(Gurcharan  Das)在其名著《解放了的印度》(India  Unbound)中有过一个精彩的比喻:如果说美国是一个民族大熔炉,那么印度就是一块巨幅的民族镶嵌画,各个民族种类繁多,五花八门,但互不影响,永远融合不到一起去。(5%)
1993年,印度政府批准了一种名为“扶他林”(Voltaren)的止痛药用于畜牧业,以减少牲畜死前的痛苦。谁知此后印度秃鹫的数量急剧减少,三个常见种群的数量都下降到只剩下几千只了。研究发现病因就是这种止痛药的主要成分二氯苯胺苯乙酸钠(Diclofenac),它能导致鸟类肾衰竭,秃鹫一旦吃了含有这种成分的肉便无法生还。(7%)
印度政府的腐败是出了名的,透明国际组织2011年全球腐败指数显示,印度的腐败程度在全世界排名第95位,属于重度腐败(中国排第75位)。(11%)
印度自1947年独立开始就有了相当健全的民主制度,这在前殖民地国家当中是很罕见的,尼赫鲁是造成此种局面的功臣之一,他是圣雄甘地钦定的接班人,从甘地那里继承了无上的权威,并依靠这个权威强行推行西方式民主,获得了成功。(13%)
印度民主制度最大的功臣还得说是印度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传承。印度的历史和中国很不一样,大部分时间处于分裂状态,大一统的情况相当罕见,是印度教和种姓制度把印度人团结在一起的,而印度教从来没有一个绝对的权威,每个教徒都有自己崇拜的神,以及属于自己的灵性导师,所以印度人很早就习惯了社团式的生活,民间组织非常活跃。换句话说,印度人的国民性和民主制度有相通的地方,专制集权反而会水土不服,这就是为什么民主制度在印度推行得十分顺利,印度人也一直为自己是全世界最大的民主国家而感到骄傲的原因。(13%)
印度自古以来就有一个庞大的商人种姓,其成员中有很多优秀的商人,一旦放开管制,他们的能量就如火山爆发一般释放出来,带动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15%)
印度的婆罗门种姓一直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典型,他们蔑视体力劳动,只会读书,经常被当作书呆子。但是这个种姓的人擅长思辨,为印度培养了一大批善于钻研抽象问题的知识分子。上世纪末期开始的计算机和互联网产业大爆发正好撞在了这批人的枪口上,这就是为什么印度能够迅速地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契机,成为世界软件行业龙头老大的原因。(16%)
佛祖原名乔答摩·悉达多,公元前624年出生于尼泊尔境内的蓝毗尼(Lumbini),和孔子大约是同时代的人。(22%)
种姓制度把印度人分成四档,最高的是婆罗门,由僧侣和宗教界人士组成;第二档是刹帝利,武士和官僚们属于这一档;第三档是吠舍,包括商人和手工业者;第四档是首陀罗,也就是农民和体力劳动者。此外还有一个贱民阶层,又叫“不可接触者”,比首陀罗还要低。种姓是天生的,一个人从出生那天起种姓就定下了,无法改变。不同种姓间禁止通婚(但高种姓男子可以娶低种姓女子为妻),甚至连吃饭都不能在一个桌子上。(24%)
印度次大陆的原住民是塌鼻梁黑皮肤的达罗毗荼人(Dravidian)。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地区、操印欧语系语言的雅利安人(Aryans)侵入并战胜了达罗毗荼人。雅利安人自认为比达罗毗荼人高贵,“雅利安”这个词的意思就是“高贵的人”。他们为了和达罗毗荼人区分开来,制定了瓦尔纳制度。瓦尔纳(Varna)意为“色”,就是按照肤色将人分成白和黑两个阶层。再后来,雅利安人内部也出现了分工,被细分成三个不同的档次,种姓制度就是这么来的。(24-25%)
雅利安人不仅带来了种姓制度,还带来了自己的原始宗教——吠陀教(Veda),“吠陀”的原意是“知识”。出于实用主义的目的,雅利安人将吠陀教和达罗毗荼人的原始宗教结合起来,创立了婆罗门教(Brahmanism)。(25%)
这个国家的老百姓没有公德心,分不清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的区别。比如,大部分印度家庭内部都很干净,但一走出家门就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世界。(38%)
从某种角度看,佛祖本质上就是一个具备现代意识的知识分子。他开创的佛教完全不像宗教,不仅没有一个全知全能的上帝,也不提倡个人崇拜,不搞繁琐的祭祀仪式。他倡导的轮回说可以理解为世间万物都有联系,互为因果,这在某种程度上是非常正确的。他相信人人平等,反对种族歧视和出身歧视;他认为物质享受不能带来幸福,只能依靠打坐和冥想,回望自己的内心世界,才能获得心灵的解放。而佛教后期的佛教徒们已经忘记了佛祖的遗训,把他当成神供奉了起来,几乎所有的佛祖像都是同一个姿势,同一个表情,千篇一律。(41-42%)
印度教寺庙和佛教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外墙上的人形雕塑特别多,不像佛教寺庙那样讲究简约。印度教有很多神,大都是在人形的基础上略加变化而成,比如添个象鼻子,或者多一对手臂之类的,无论是形态还是面部表情都比佛教千篇一律的佛祖打坐像要丰富得多。除此之外还有不少表现男欢女爱的雕塑作品,动作和神态都相当写实,极富生活气息。来此处朝拜的印度教徒也不像佛教徒那样总是面无表情地坐在蒲团上打坐冥想,而是在神像前站立一会儿,心里默念几句,便转身走开了,看上去不是那么严肃。(45%)
佛教自从被定为国教后,逐渐和普通民众脱离了关系,高级僧侣住在由王公贵族提供的寺庙里,把时间花在对佛经进行繁琐的考证上,走上了独善其身的道路,这一派被称为“小乘佛教”。更多的下层僧侣对这种情况很不满意,他们修改了佛经,逐步走向民间,这一派自称“大乘佛教”,意为普度众生。小乘佛教更加接近释迦牟尼时代的佛教,把佛祖当作一个历史人物来看待;大乘佛教则相反,佛祖被当作神仙来崇拜。(45%)
婆罗门史诗《薄伽梵歌》和《罗摩衍那》几乎就是历史演义小说,类似中国的《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而《摩奴法论》则是一部维护种姓制度、规范人民生活的法典,正是在这部法典中,妇女的地位被大大降低,歧视妇女的行为终于被理论化、法律化了。(46%)
在笈多王朝的大力扶持下,婆罗门教得以复兴,但此时的婆罗门教发生了很大变化,祭祀仪式的功能被大大削弱,婆罗门教义和老百姓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也变得更加紧密,它甚至融合了佛教和耆那教的某些教义,比如提倡素食。从此,婆罗门教演变成了印度教,“印度”这个国家的名字即来源于此。(46%)
印度教是个多神教,三大主神依次是创造宇宙的梵天(Brahma)、保护宇宙的毗湿奴(Vishnu)和破坏神湿婆(Shiva)。此外印度教还有无数次要的神,它们是三大主神的化身,据说印度教神祇的数量比全世界的人口总数还要多,每个人都可以分到好几个。(46-47%)
印度音乐有22 个音程,比西方古典音乐的12 音程多了10 个附加的音程,用以表示半音之间的音,因此印度音乐很难用五线谱来记录,听起来有很多“不标准”的滑音,听惯了西方古典音乐的人会很不适应,感觉自己无法体会乐师的情绪。但是对于一个印度人,或者一个专业的音乐家来说,印度音乐博大精深,一点也不比西方古典音乐差。(49-50%)
如果说新德里的地位相当于北京,孟买相当于上海,那么加尔各答就相当于广州,当年英国人就是从这里进入印度的。(53%)
印度教家庭的孤儿,父母们生了孩子却又养不起,便丢在大街上。穆斯林就不同了,他们有一套体系,保证每个穆斯林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正因为这个原因,如今平均每个穆斯林家庭生育7个孩子,印度教家庭只生2个,大城市甚至更少,其结果就是穆斯林的人口增长率远高于印度教徒。1947年印度独立时全国一共只有2000万穆斯林,现在是2.3亿,增长了11倍,而当年印度教徒总人数约为2.7亿,现在是7亿,只增加了不到3倍。(59-60%)
但最早将棉花作为农作物加以种植的是印度河流域的达罗毗荼人(Dravidian),他们开创的哈拉帕(Harappan)文化被公认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文明之一。考古证据显示,哈拉帕人早在7000年前就已经学会了怎样将棉花纺成棉布,制作成衣服和其他日用品。(74%)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7-07-23读完]《三联生活周刊·骄傲的印度》读书摘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aqal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