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归乡记
归乡记(七)

归乡记(七)

作者: 职场女叫狮 | 来源:发表于2023-09-29 08:34 被阅读0次

    昨天顶着一头节日的气氛,午后三点回到家。半生过来了,节日与我最大的意义就是团圆。

    小时候一家人日夜相守,对于团圆的意义其实并不深刻,长大后开始分别,离开了家才知道一家人团团圆圆才是生活最美好的样子。

    起先的别离源于升学,考入县重点中学,无疑在世俗面前是个可喜可贺的事。只是于当事人而言,却是要面对和朝夕相处的父母,和同床共枕的兄弟姐妹一周,甚至更长时间的分开。那时候交通不方便,从县城到家的方向汽车每天只有一班,错过了就得等一天,而学生时代每周一天的休息,日子总是禁不住错过的,于是乘车回家是个奢侈而又充满失望的存在,那时候的骑行技术又是超烂,父母不放心我一个人骑车在家和学校之间颠簸,就这样初次离家的我,回家的路被一道一道的难题分割成了零散的失落,直至不断放大成了失望,绝望,再到心安理得的等待父亲和妹妹的投喂。

    不回家的周末,父亲或者妹妹会如期投喂一周的干粮给我,那时候我们都是自己做饭,而所有的吃食都依赖于从家里往来搬。街上物品不多,但不泛日常吃食,只是那时囊中羞涩,时间逼窄的我们并不适合做饭前增加采购环节的日常。

    那时候周末是最为期待的日子,父亲和妹妹会准时送来妈妈亲手为我准备的一周干粮。充满期盼的理由一方面源于生存的本能,对干粮的惦记,一方面源于对亲人的想念,对家的渴盼。

    再大一点,随着又一次升学,离家的距离从县城到省城实现了质的飞跃,团圆变成了一学期一次的奢望。与家人分开的日子想念像粘了翅膀一般,日夜疯长。想念家人的时候除了疯狂的写信,就是满怀期待的渴盼家信。和平年代,烽火自然没有,但家书依然胜过万金。

    后来的后来,随着就业,成家,离家的脚步越来越远,回家的日子成了屈指可数的算计。团圆的渴望变得越来越珍贵。

    再后来有了孩子,随着孩子沿着自己之前走过的路一步步离家越来越远,团圆的念头更是被日益放大,最终团圆成了思念的中转站。每当十分想念亲人的日子,就会在心里盘算起下次团圆的日子。节日成了最理直气壮的团圆理由。而我的心里从来不想放过任何一个和亲人团聚的理由,于是团圆成了我对节日最大的渴盼。盼望着过节时孩子能回到自己的身边团圆,期待以节日的名义和父母团圆,和亲人相聚。

    如果有可能我是不会放过任何一个节日回家希望的。以前一个人在小城上班带孩子时,每次回个家要坐一次公交,一次成纪列车,一次短途大巴,三次周转,历经四个小时才能到家,一天假的节日我也从来没有放弃过回家的念头,那时候过节带着女儿,背上简单的行囊回家和父母团圆是我生活中最大的颠簸流离。而我不但从未抵触过这样的流离,反而对这样的颠簸充满渴盼,充满期待。女儿也是,女儿从小受我“节日的意义在于团圆”的影响很深,对团圆的观念也是根深蒂固。

    而我将这样的传承理解我言传身教。我不是一个有控制欲的人,但我喜欢看着自己认为好的事,正确的事在女儿身上继承下去的样子。

    抱着节日的意义在于团圆的信念,尽管在这个双节前我主动或者被动的有了一万个安排,但我还是不假思索的选择优先回家过节,其余的接下来再酌情处理。

    昨天回到家时,整个头晕晕的,很是难受。但心里一想到回家的意义,便浑身充满力量。每次到家第一件事就是给父亲理发,给父母洗脚剪指甲,这几乎成了这几年最大的事。一通忙乎下来就是晚饭的操持,陪父母吃一顿不算丰盛的晚餐,也是回家的一项重大节目。因了节日的缘故,晚餐后陪父母一起祭月,聊家常,除此之外,忙着拍照和远在他乡的亲人分享家事也成了近几年回家的最大意义。

    仔细想想,每次回到家的程序几乎从未变过,一如既往,千篇一律的日常,每一次却带给我的感受完全不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归乡记(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arrb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