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尽心上》27:极端之正
孟子曰:“饥者甘食,渴者甘饮,是未得饮食之正也,饥渴害之也。岂惟口腹有饥渴之害?人心亦皆有害。人能无以饥渴之害为心害,则不及人不为忧矣。”
孟子说:饥饿到极点的人吃什么都会觉得甘美,口渴到极点的人喝什么都会觉得甘甜,之所以会有这种错觉是因为无法正常感受饮食真正的本原滋味,是饥渴到极端所导致的。难道只有嘴巴和肚腹会在极端情况下产生错觉?人的本然之心在极端情况下也难逃干扰。人的本然之心如果能避免极端饥渴那一类错觉的扰乱,与优秀者的那点差距便不在话下了。
孟子第一次提到了“饮食之正”的概念,所谓的“饮食之正”其实就是饮食的本来滋味,也就是人在正常情况下所能感受到的饮食本来的滋味。
人在正常情况下所能感受到的饮食本来的滋味算是“饮食之正”的话,这个“饮食之正”是怎样丧失的?孟子提及了“饥渴之害”,也就是极端的饥渴引发了“饮食之正”的错位。换言之,极端条件引发“饮食之正”的失衡,简单来说就是极端引发失常。
孟子当然不会开直播专门讲“饮食”,讲“饥渴之害”是为了引出“心害”的意象。正像“饥渴之害”引发饮食失正一样,心害也会影响到本然之心对于世界的判断与感应。
孟子讲“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富贵、威武都是一种极端处境,这些极端处境都有可能像“饥渴之害”引发饮食失正一样,影响本然之心对世界的判断与感应。没有基本关于饮食的这个基本常识,便无法觉察到“心害”。
孔子当年周游列国,饿乏困顿于陈蔡之间,子路站出来大吼一声——“君子亦有穷乎”?言外之意是说,君子怎么能穷困至此呢?颇有点要揭竿而起的意味。孔子告诉他“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穷困饿乏的状态,对于君子和小人而言,都是一样的,都很难捱。不同的是,无论怎样难捱,君子都不会违背本然之心、本然之性。小人在这种难捱的状态下,难保不做出有违本然之心、本然之性的事!
何谓“无以饥渴之害为心害”?
“饥渴之害”一类的极端影响是在所难免的,对君子如此,对小人如此,对天下人无不如此。这个极端可能是穷困饿乏,可能是纸碎金迷,可能是荣华富贵,也有可能是诸事不利。完全绕开这些极端,那是不可能的。对于意识到“饥渴之害”的人而言,不是要消灭这些极端,而是要将这些极端产生的影响降到最低。能够在极端情况下避免“心害”的本领叫“极端之正”,孔子讲的“君子固穷”便是极端之正。这个极端之正还有可能是“君子固富”“君子固困”,要点只有一个,那便是常态、常情下的本然之心、本然之性。
只要能够守住自己的本然之心、本然之性,便能创造极端之正,避开极端处境对人的冲击。
有个死于旋涡的游泳健将的故事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据说有个游泳健将到原始森林去探险,在一个瀑布冲击的深潭里不幸落水。在水中,他不停地凭借自己的游泳技术试图游回到岸边,结果一次又一次被卷入旋涡。终于,这个游泳健将因体力不支溺死在深潭中。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几分钟后,他的尸体便在涡流的作用下漾到了潭边。
那个游泳健将做梦也无法想到,导致溺死的不是别的,正是他在旋涡极端情况下的本能应对——是他的游泳技能害了他。
极端处境里的那些贸然应对,很有可能让我们丧失极端之正,轻则害心,重则害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