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零层级-8.30活动总结

零层级-8.30活动总结

作者: 熊猫人和熊猫猫 | 来源:发表于2020-09-03 08:05 被阅读0次

    1. 你如何看待和处理拖延症?

    观点:"拖延症"这个名词被90后群体频频挂在嘴边,它更多的是反映了现代年轻人想要把一件事完成或做得完美,但却力不从心、不能完美到达目标的懊悔和愧疚。因此,我们讨论“如何处理拖延症”,也是在寻找摆脱”懊悔和愧疚情绪“的方法。如果一些简单的技巧可以让我们能按时达成设定的目标,获得令自己满意的成就感,并收获来自他人的正反馈,何乐不为?

    问题从哪来?

    首先,造成拖延的问题有很多:1)因为事情不够重要,不足以引起我们的重视而拖延(因为这种情况产生的愧疚情绪很弱,我认为是不在我们讨论范畴内的) ;2)对问题的认知不足,即过高评估自己的精力和能力而接手了力所不能及的任务,造成拖延;3)接手的任务并不喜欢,却不得不强迫自己去做,潜意识感到不舒服而产生“逆反心理”--逼迫到deadline才着手去做,最终将任务草草了事交差,不能收获上级认可而懊悔自己的拖延。4)完美心态作祟:总想把问题想得更清晰透彻后去做;总想着自己的项目要达到一种“无懈可击”的状态才愿拿出来展示,最终错过最佳时机而懊悔的拖延。

    解决拖延的tip:

    因此,针对不同症结的“拖延懊悔症”,解决的方法也因人而异。小组讨论出以下一些建议,希望各个被困惑的“我们”可以各取所需。
    1)建立充分的认知体系--认知自己的能力;认知最佳展示时机,合理评估之后,为自己设立一个略早于deadline的时间结点为目标(留出一点缓冲时间让结果更加完美,同时也是告诫自己不要错过最佳时机的积极暗示)。

    这里为什么要强调“认知体系”呢?因为想要改掉“拖延症”的伙伴更多的是对自己有着较高要求的一群人,招揽高于自己当前能力范围内的任务时(喜欢逼迫型成长),不要超出自己舒适区太远,否则被挫败感打击掉自我的自信心得不偿失。(当然,不设立成长目标,永远让自己躺在舒适区的人,恐怕不会产生“拖延懊悔症”,也没有改掉“拖延症”的需求)

    2)做好目标划分和时间管理(完成任务过程中可以获得即时反馈):将大目标拆解为可以获得“进度反馈”的小目标,并对每个小目标做严谨的时间规划。它们就像闯关游戏中的任务进度条,可以让我们清晰得看到终点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可望又可及,每通过一个小关卡获得的满足感,也会激励着我们迫不及待,想要尽快到达下一个关卡。
    3)寻找助力小伙伴:人都是有惰性的,对于“无关生存”的鸡肋目标,一个人很难监督自己完成(简言之,是很难做到自虐)。如果能够找到一个和自己有相似目标的小伙伴,两人通过相互竞争和鼓励的方式共同奔跑,既增加了过程的趣味性又可以相互分享成就喜悦(多人游戏总是比单机游戏更具吸引力嘛)。
    4)为了能够高效完成目标,有意识得选择一个尽可能不会分散自己注意力的环境。例如,不要在应该完成任务的时间,被电脑窗口弹出的“乘风破浪姐姐”“披襟斩棘哥哥”诱惑跑掉。

    2. 你觉得吃苦是人生必要经历吗?

    观点:吃苦不是必要的过程,却是任何人都逃脱不掉的必然经历。因此,没有必要为了吃苦而吃苦,追求本心,顺其自然。而且,从长远的人生来看,早吃苦好于晚吃苦。

    如何定义吃苦呢?

    我觉得它可以分类为肉体之苦和精神之苦。肉体之苦在很多时候都是不可避免的(不可逃避的灾难或疾病),精神之苦却往往来自于“自讨苦吃”,也是我们引申起“吃苦是否是人生必要经历”的起因。我更倾向于认为,精神之苦是肉体之苦的升级版,这份“自讨苦吃”也是我们这代解决温饱问题之后的“幸福年轻人”不得不面对的挑战。

    为什么我们会自讨苦吃?

    我更倾向于认为,是很多人并不了解自己的内心需求。
    首先,我们的社会文化是鼓励吃苦的: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就是一种主动吃苦的行为,躲在原地踏步反而容易被贴上“懒惰”和“不思进取”的标签。作为一个不得不生活在各类群体中的“社会人”,都不可避免得被周围的群体文化裹挟,“被逼”着选择“自讨苦吃”而茫然不觉,以别人认为“我”应该做的选择,误解为“我”想要做的选择 。所以,很多收入不菲的北漂一族,作为别人眼中的“模范当代人”,同时收获很多人的羡慕和掌声,却仍然内心茫然得问自己:“我是否有必要活得这么辛苦?”。也许,只有在不断的尝试和试错之后,我们才能更加了解自己,才能真正去做那些我们认为并不“苦”的事情。毕竟苹果好不好吃还要吃过的人自己感受,追逐本心,自得其乐。

    正在吃苦的“我们”怎么办?

    将那些并没有给我们带来多少幸福感的经历和苦难,看作一份宝贵的经验。因为我们对各种事物的判断,都基于过去的经验。成长也是一个经历梳理的过程,不去尝试也不会知道XX对自己而言可以被称作“错误”,只有错误被否定,才能真正领悟真谛(填鸭式的观点灌输并没有这种效果)。因此,试错是人成长的必要经历,很多人的成功都是通过试错的方式,成为这桩“概率事件”中的一件案例。正如《心流》中米哈赖所言:我们如何评价自己的生活,取决于我们赋予它什么样的意义。为苦难赋予积极的定义,我们也是别人眼中自得其乐的人。同时,“苦”是大众来定义的,是否“苦”还是要区分个体来感受,我们不必拿一个群体的概念来捆绑自己的感受。《活出生命的意义》中维克多·弗兰克林也曾说,人最宝贵的财富是思想自由:通过改变对现状的价值判断,就可以影响自己当前的感受和情绪。

    吃苦的好处?

    无论这份经历有多么糟糕,无论这个灾难让我们多么痛苦,只要我们大难不死,这就是一份宝贵的财富。正如一段耻辱的经历过后,我们更珍惜身边真正的朋友;正如一场新冠肺炎疫情,我们更加珍视平凡的“活着”。它之后的每一天,都会带着不同于以往的意义存在,对我们而言都是赚到的。

    3. 要不要做职场出头鸟,你怎么看?

    观点:倘若自己本心于舒适稳妥的生活,不必强求自我出头;倘若喜欢竞争和成长,合理评估自己的能力和所处的局势,做一只聪明的出头鸟。鼓励那些跃跃欲试的伙伴,把握自我提升的时机全力以赴。正如中美贸易战,中国已经成为了国际关系中的“出头鸟”。

    我们的文化如何看出头鸟?

    中国传统的中庸思想里,更多得将“出头鸟”判断为贬义。这是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文化,过高强调权威和服从权威(平顺的百姓更容易统治),即使步入如今的文明社会,仍然以“谦逊内敛”为美德。因此,我们的文化并不鼓励个人去做“出头鸟”。这就造成了职场出头鸟的稀有性,很容易成为别人眼中的异类和众矢之的。同时也让我们不免叹息,优秀的企业家大多是这些能够充分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的“出头鸟”。(很多人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回归“职场出头鸟”:

    由于鸟群的存在,出头鸟更多出现在职场中下游。很多职场内的优秀领导者,都是通过做出头鸟的方式,从底层一步步升级收获成长。有的人本身就喜欢出头和表现自我,有的人或许受环境所迫,免于其难强出头(这种出头鸟承受的舆论压力会小很多)。无论哪一种情况的出头鸟,都要经历一段普通的“职场大众”无法体验的经历。成功当然是我们最想要的结果。但即使失败却也不该否认,一段特殊的经历也是成长。不去做或不敢做的人,连试错的机会都是没有的。因此我们希望职场新人们愿意主动拥抱变化,不要被动选择。即使不做出头鸟,也并不意味着平庸就是安全。希望我们能够通过即时充电、韬光养晦的方式储备能量,等待适合自己的时机来临时,好好秀一把。

    帮助”出头鸟“减轻舆论压力的小tip:

    出头行为不要带太强的攻击性,注意“出场方式”。尽可能使用“利他思维”渲染自己的出头目的(本身就是为大家谋福利的出头行为更好喽),这样来自周边人的羡慕嫉妒会少很多,同时也能招揽到志同道合的助力伙伴。

    写在最后:
    这次的“吃苦”和“出头鸟”话题中都有提到“圈子文化”对生活的影响。不得不承认,现代社会里,明确的社会分工让更多相似的人聚在一起形成了“信息孤岛”,每个身处其中的人都对各自的“文化习惯”习以为常和不以为然。来到星话会,是陌生的大家偶尔走出岛和圈外人交流的机会。因为陌生,所以我们不会有感情羁绊,可以非常舒适得在话题中真实互动和回馈。用散人老师的话来说,在这里我们走出了“真善美”中最重要的第一步--“真”。每一次话题的讨论也在实事求是得为困扰大家的生活问题答疑解惑。记得这次活动中,一位小姐姐引用萧伯纳的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我们交换一下,一人就有两个思想甚至更多。”用在这里真是太恰当不过。当大家都本着最真实的自己,以“善”为目的、讨论和沟通我们共同面对的话题,共同分享着这份1+1>2的快乐时,不正是大家都在寻找的“真善美”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零层级-8.30活动总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atns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