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得到精选,说现在的90后和00后喜欢去寺庙,他们去寺庙求什么呢?有些年轻人喜欢去雍和宫,因为雍和宫是雍亲王府的,是雍正当皇帝之前住的地方,而雍正是工个作狂,他们去拜雍和宫想让自己事业顺遂。也有人喜欢去卧佛寺,因为卧佛跟offer(工作机会)的发音相似,人们去卧佛寺希望能找到一份好工作。
有些人问怎么现在年轻人不好好努力,却把希望寄托在求神拜佛上面呢?这不是迷信吗。
其实,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很大的原因是因为人们需要一种信仰和安慰剂,需要一个精神支柱来缓解焦虑。
每当社会处于D荡和变G时期,佛教、道教就会盛行起来。比如南北朝时期,佛教就十分盛行,人们为了躲避Z乱,纷纷出家当和尚,弄得劳动力严重不足,所以才有了后来的灭佛运动。
那么佛学到底是不是真的呢?请注意这里说的是佛学,而不是佛教。
要想搞清楚这个问题,可以看看美国一位进化心理学学者的书《佛学为什么是真的》。
在他看来,佛学大概是一种解决方案。我们假设,在很久很久以前,当时没有发达的科学,也没有心理学。人遇到烦恼,总得寻求个解法。而当时有一些特别聪明的人,率先想到了一种思考方法,可以解决人的烦恼。在赖特看来,佛学大概就是这么一套先人用来解决烦恼的思考方法。它能帮我们从个体的视角中解放出来,用一个更高的水平体验和观察世界。
比如,佛学里说众生皆苦。你怎么理解这个苦?在赖特看来,苦,其实就是,不满足。也就是你在做一件事之前,会想着,只要这么做了,我就幸福了。但是,当你真的这么做了之后,幸福的感觉只是短暂的。比如,租房的时候你想着,等将来能买到一套自己的房子,你就幸福了。但事实上,你只有刚刚买房,或者刚住进去的时候是幸福的。时间长了,你还是会出现其他方面的不满足。
那么,人为什么总是不满足呢?赖特认为,这是进化给我们的设定。我们都知道,进化的最高目的,就是繁衍,是传播自己的基因,是让自己的基因在自然选择中胜出。那么,怎么完成这个任务?自然选择给人类的心理,安插了三个设定。
第一,是关于快乐的想象。你会觉得,只要你在竞争中获胜,只要你为自己或者下一代赢得了优势,你就会特别快乐。
第二,这个快乐又是短暂的。因为你的基因需要你一直去竞争,一直赢得优势。而不能是赢了一次,就躺平了。
第三,大脑会不停地告诉你,专注于前面第一点,忽略第二点。说白了,大脑在帮你,自己骗自己。告诉自己,只要赢了,你就幸福了。但它不会让你意识到,这个幸福是短暂的。
换句话说,大脑在用快乐当诱饵,促使你去努力,让自己在繁衍中胜出。怎么促使你努力?得让你始终处在一种不满足的状态里。这个不满足,赖特认为,就是佛学里说的苦。同时,你的快乐与烦恼,其实都是大脑向你释放的信号,它们并不能反映真实世界。赖特认为,这就是佛学所说的空。
说到空,我们又很容易联想到,佛学里的一句名言:S即是空。什么意思?我们先从这个S字说起。赖特认为,所谓的色,其实是你主观赋予事物的内涵。
比如,你的高中大合影。在你看来,这是你的青春纪念。而对班里的每个人来说,意义可能都不太一样。对班里学习最好的学生来说,这是他曾经成功的见证。对于曾经暗恋同学,但又表白失败的人来说,这也许是一段不堪回首的日子。但是,不管是青春的回忆、成功的见证,还是不堪回首的往事,这些都是我们主观赋予这张照片的。这些都属于S。它们在客观意义上,是不存在的。客观上看,这只是一张照片,仅此而已。
所谓S即是空,指的就是,我们主观赋予事物的感受、意义和内涵,在客观上是不存在的。
再比如,你去爬山。你认为爬山是在战胜自己,超越自己的极限。这个念头促使着你一路坚持,爬到了山顶。看着脚下白云流过,你觉得自己做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爬山,等于了不起,这就是你在这件事上,赋予它的色。而这个色,并不是客观存在的。
换句话说,你赋予事物的内涵,是你主观上创造的色。我们的动力来自于此,我们的烦恼也来自于此。假如能够觉察、接纳,并且用一种不去赋予内涵的方式观察这个世界,你就达到了一种相当高的“无色”的境界。
从这个角度看,佛学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在赖特看来,佛学也许是一门关于自由的学问。它能够让你自由地去选择,你要观察什么东西,你要获得怎样的体验,以及,这些体验将怎样构成你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