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虐》不是一本讲虐爱的爱情小说,而是关于创伤与修复的心理小说。
小说讲述的是主人公“我”常年忍受心灵创伤的折磨,有严重失眠、焦虑、自残、自杀行为,甚至经常“看到”鬼。为了走出童年创伤的痛苦,“我”开始踏上了自我救赎之路。
“我”找了三位不同风格的分析师,在疗愈的过程中,对自己心理创伤症状及其根源有了专业的认知,最后终于走出代际创伤,与原生家庭和解,从施受虐模式中醒悟,缓解强迫性重复,消除解离的症状,最终回归正常生活。
《爱与虐》的作者余灏,是一名精神分析取向咨询师,有着14年临床心理咨询的工作经验,曾师从国际创伤治疗顶尖专家、9·11事件美国纽约灾难咨询联合会主席珍妮特·巴尚。
如果想知道有心理创伤的人,如何进行自我救赎,《爱与虐》值得一读。
珍妮特·巴尚 01.创伤言语化——通过言说来转化和重建。主人公“我”与三位精神分析师做过精神分析,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我”不断反复地述说自己过去的创伤,而分析师的语言很少、很精炼、很谨慎。
谭先生是“我”的第一位分析师,也是“我”最“上心”的一位。
当“我”问他自己是不是病得很重时,他告诉“我”:精神分析是一种语言的治疗,要把真实情感和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把创伤言语化,言说的过程也是一个转化和重建的过程。
为什么创伤需要言语化?如果我们对有心理创伤的人有过了解,就会知道他们给我们的印象似乎很孤僻、不合群、悲观消极、情绪不稳定,总是用旁观者的态度看待周围的一切,把自己孤立在群体之外。
就如小说中的主人公表现出来的一样。
他们心理承受着巨大的煎熬,很少言说,当达到了心理承受极限,就会把他们压垮,像洪水一样冲毁岸堤。
在向谭先生、老木、老刘的咨询过程中,“我”一次又一次地言说自己的童年创伤,每次的创伤言说,就是一次释放的过程。
“我”曾经伤痕累累的那颗心慢慢得到修复。
所以正饱受心理创伤痛苦的朋友,可以找一位自己非常信赖的人,或者找一位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把你的创伤说出来,把过去受过的伤转化成向上的力量,重建自己的心理健康。
02.原生家庭——心理创伤的原始发源地。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童年的创伤会像枷锁一样成为精神桎梏,影响一个人的生命品质和未来幸福。
原生家庭是心理创伤的原始发源地。
教育界认为0-6岁是幼儿养性的阶段,所以现在的人大多重视胎教。《爱与虐》的主人公“我”却在娘胎时就开始遭遇创伤了,母亲怀孕5个月时,与人打架,让“我”还未来到这个世界就先感受到了恐惧。
从小没有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有爸爸,但是“我”不是爸爸的小棉袄,因为他非常重男轻女;
有两个哥哥,但“我”体会不到手足情深,因为哥哥跟着父亲在外地生活;
有奶奶,但“我”没有得到长辈的疼爱,因为奶奶和母亲婆媳关系不好;
父母不和,长年不在一起生活,这跟离异的家庭没两样。
而母亲是爱“我”也虐“我”的人。
爱“我”至深,却又会每天无情打骂“我”。在这个唯一可以依赖的至亲面前,“我”每天胆战心惊,母亲的暴怒和暴打随时可能降临。
母亲也是受过创伤的人,代际创伤让“我”传承了母亲的命运模式,活成了像母亲一样的痛苦人生。
在《爱与虐》中,我知道了“代际创伤”——指的是会在一代人一代人之间传递下去的一种心理创伤。
其特点是,创伤事件不仅会对亲身经历的当事人产生深远的影响,还会继续以某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当事人的后代;这些创伤的命运模式会一代一代地重演,进行强迫性重复。
寂静法师说:父母是原件,子女是复印件。
我们身边是不是也有很多代际创伤的例子?那我们又该如何避免创伤的代际传承呢?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03.自我的力量——真正的疗愈是由内而外的。
“真正的疗愈应该是由内而外的。”这是谭先生对“我”说的话,也是那位国外著名的分析师让“我”如醍醐灌顶般悟到的真理。
“你是有力量的,你的存在是有意义的。”
“你其实已经被生活磨砺成一个高手了,还想要找到更高的,唯有你自己了!”
原来是“我”忽略了自己的力量,这种力量其实一直都在,只是“我”把强大投射给了别人,把糟糕留给了自己。
为什么会这样说?因为“我”经历了那么多的创伤都还能活下来,真是太了不起了!“我”简直就是奇迹!
一个人承受的某些痛苦,对另一个人来说就不一定能承受得住,就像女人能忍受得住相当于断裂40根肋骨的10级生育之痛,但男人不一定能经受得住。
绝大多数人都低估了自我的力量,没有看到隐藏在冰山下的那股巨大力量。
美国著名大脑教练美籍华人吉姆·奎克说:如果鸡蛋被外力打破,那是生命的结束;如果鸡蛋被内力打破,那是生命的开始。
真正的疗愈是由内而外的。
写在最后:
中科院陆林院士说:疫情三年,新增7000万抑郁症患者,9000万焦虑症患者,数亿人出现失眠障碍,这种影响将持续至少20年。
这个数字值得我们警醒。
《爱与虐》的作者余灏说:这一生,没人不受伤。
童年时期来自原生家庭的伤害、求学时期来自同学的校园欺凌、婚姻中的伴侣出轨、离婚、暴力等情感创伤,亲人的死亡以及三年疫情带来的心理震荡等等,每个人似乎都难以逃避不同的伤害。
没有人想一直活在痛苦中,没有人真正想放弃自己的生命。
在煎熬中的心理创伤者如何解救自己,走出痛苦?我们又该如何对他们多一份理解和包容?给他们带来一份新生的力量和希望?
活着,才有更多的可能性,才会有更多的希望!
如果你想对心理创伤有更高的觉察和应对能力,如果想拥有充分的自我肯定和新的思维方式,如果想找到内在的强大自愈力量,请打开这本书——《爱与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