谵语

作者: 微若微风 | 来源:发表于2022-11-09 19:30 被阅读0次

【平脉法上】

  实则谵语,虚则郑声

【伤寒例】

二日阳明受之,即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语,脉时高时卑,时强时弱,宜大黄石膏茯苓白术枳实甘草汤。

【温病脉证并治】

1、病春温,其气在上,头痛,咽干,发热,目眩,甚则谵语,脉弦而急,小柴胡加黄连牡丹汤主之。

2、病大温,发热头晕,目眩,齿枯,唇焦,谵语,不省人事,面色乍青乍赤,脉急大而数者,大黄香蒲汤主之;若喉闭难下咽者,针少商令出血;若脉乍疏乍数,目内陷者,死。

【伤暑脉证并治】

伤暑,夜卧不安,烦躁,谵语,舌赤,脉数,此为暑邪干心也,黄连半夏石膏甘草汤主之。 【太阳病上】

1、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燥,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2、问曰:太阳病,其证备,按桂枝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烦躁,吐逆,谵语,其故何也?师曰:此阳旦证,不可攻也,寸口脉浮,浮则风,亦为虚,风则生热,虚则挛急。误攻其表则汗出亡阳,汗多则液枯,液枯则筋挛,阳明内结则烦躁谵语,用甘草干姜以复其阳,芍药甘草以救液,调胃承气以止其谵语,此坏病之治必随脉证也。

3、阳旦证,发热不潮,汗出,咽干,昏睡不安,夜半反静者,宜地黄半夏牡蛎酸枣仁汤主之;若口渴,烦躁,小便赤,谵语者,竹叶石膏黄芩泽泻半夏甘草汤主之。

【太阳病中】

1、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鞕,而反下利,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2、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3、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关上弦者,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 4、太阳病二日,烦躁,反熨其背,而大汗出,火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若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鞕,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又不多,大便已,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 5、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宜人参地黄龙骨牡蛎茯苓汤。

6、形似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必谵语。弱而发热、脉浮者,解之当汗出愈。

7、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鞕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大,五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

8、妇人中风,发热恶风,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泄之。

9、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

【阳明病】

1、阳明病,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者重语也,直视,谵浯,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

2、阳明病,发汗多,若重发汗,以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

3、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

4、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夜外出,胃中燥,大便必鞕,鞕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

5、阳明病,谵语,发热潮,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

6、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鞕尔,宜大承气汤下之。

7、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则愈。

8、阳明病,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实也,须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宜大承气汤。

9、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谵语。

10、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若发汗则谵语,遗尿,下之,则手足逆冷,额上出汗,若自汗者,宜白虎汤。自利者,宜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 

11、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絷絷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12、阳明病,脉浮而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

【少阳病】

1、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不可发汗,汗则谵语,烦躁,此属胃不和也,和之则愈。

2、若以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者,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救之,柴胡汤不中与也。

【少阴病】

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

【厥阴病】

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

【妇人病篇】

产后七八日,无太阳证,少腹坚痛,此恶露不尽也;若不大便,烦躁,发热,脉微实者,宜和之;若日晡所烦躁,食则谵语,至夜即愈者,大承气汤主之。

相关文章

  • 谵语

    我应该写些什么的,或是应该说些什么吧。无论是为了过去短短一周内接连参加朋友的婚礼和外公的葬礼,还是为了曾经许诺的周...

  • 谵语

    如果,我愿意诅咒, 那就诅咒我此刻的心情。 我是在一座天然的笼, 底下有炽热的地火在炙烤, 上头毒日的烈焰在虎视,...

  • 谵语

    这是一篇可有可无的文字,就像水上的落花,花上的露水,或者远山缭绕的雾气。 一日不可无常业,安闲便易起邪心。我在是否...

  • 谵语

    【平脉法上】 实则谵语,虚则郑声 【伤寒例】 二日阳明受之,即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语,脉时高时卑,...

  • 病态谵语

    1、抽搐的散文家 一截废弃的火车头 睡在轨道冰凉的怀里 少年,坐在眼眶上 安慰着他的眼珠 十五岁的夏夜, 死亡收缩...

  • 【瞎子谵语】

    我的眼睛,忽然看不清楚东西了,我的世界里看到的全是黑暗。黑暗里有无数粗糙的触手,它们对着瞎子一样的我,手舞足蹈,在...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四五)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小承气汤

    《伤寒论》第213条辨:“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更...

  • 368、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

    368、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 刘渡舟 热结旁流有轻有重,少阴有三急下,这里下利和谵语是阳明胃家实,...

  • 《伤寒论·阳明篇》笔记12|大小承气汤的区分

    二二七、谵语,直视,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 这两个死证,是阳要脱了,阳绝的时候,阳一直往上升,病人会直视、谵语...

  • 【个人作品】*《谵语集》

    【 谵 语 集 】(选31首) 1:人 稍一疏忽 极易成为罪孽 哦不 罪孽的牺牲品 2:格言 如果都记住不忘的...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谵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bint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