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读到李镇西老师的《学好语文就靠这“三把钥匙”》这篇文章是在教师感悟这个公众号上,做为任教15年的语文老师,有时会有这种感觉,觉得越教越不会教,感觉自己成长的越来越慢,有时我也会纳闷,也会反思,也会阅读一些关于教学方面的文章去鞭策自己,想尽办法让自己的学生,学有所成。
要想把语文学好,说难也不难,但是做为母语,对于有的学生来说考试连及格都困难,除了基础知识在于平时,阅读和习作是个难点很多家长发愁,孩子写作没创意,其实关键在于,我们总是让孩子按照套路写作文,现在就算写好了,长大后就肯定也不会写。因为他的思维被放进了框里,被锁链锁住了。下面我分享一下李镇西老师文章里的精华部分:所谓“三把钥匙”,其实就是三个字:读、写、背。如果还要加三个字,那就是——多读,多写,多背!
多读,是语文学习的第一把钥匙,通过这把钥匙孩子能够打开语文知识与能力的“宝库”。我们做为语文老师经常对学生说:“理科学习靠题海,文科学习靠书海。”没有广博的阅读,仅仅靠课文上那几十篇课文,是不可能真正提高语文能力的。而一个孩子如果有了海量的阅读,不读语文课本他照样可以形成语文素养。当然,“多读”指的是读好书,读经典的书,而不是读浅薄无聊的垃圾印刷品,更不是读有害的“毒品”。孩子多读适合他们年龄段的人文书籍——低段孩子可以多读绘本、儿童诗等童书;中段孩子可以多读整本的文学作品,和历史方面的书籍;高段的学生则可以加上文化和哲学等,看了李镇西老师的文章之后,我觉得应该让学生多读书,除了课本之外,还要阅读适合他们年龄的书,于是我变着法鼓励我班的学生去阅读课外书,让他们坚持在爱学班班上打卡,“冰冻非一日之寒”,好习惯要天天坚持,这一点也得到了家长的支持,每天督促学生坚持打卡读书,让孩子们在知识的海洋里畅徉。
多写,是语文学习的第二把钥匙,孩子能够将阅读中吸取的养料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情感,并表达出来。这里说的“写作”远不只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作文题,而是融入日常生活中的日记、随笔等等,形式不论,内容灵活。对中低段的孩子来说,写作难免会有仿写的痕迹,这不要紧,这是学习写作的必经阶段。写作,不单单是“写作”,它伴随着阅读、思考和观察,所以写作实际上是综合的语文能力训练。特别要强调的是,要让孩子一开始就在写作中让心灵自由飞翔,即真情实感,随心所“语”,千万不要说假话。坚持让学生写日记,写日记刚开始不要求字数,只要能写真人真实,写出真情实感即可,多练笔,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写身边的人身边的事,细微处入手,掌握写法,会运用自己积累的优美词语和片断,允许仿写,写法上可以借鉴,但是事例要真实,才能流露出真情实感!
多背,是语文学习的第三把钥匙。现在什么都可以“百度”的互联网时代,有人认为只要能够查到的知识都不用背。这观点是对的,但这话不能无限“覆盖”,比如它就不适合于文学。好比锤子、改刀之类的工具不必随身携带,需要用的时候去拿就是了;但每个人的血肉却必须是自己体内的,而不可能是“外在的储存”。让孩子在其记忆力最强盛的时代,通过背诵将最经典的古诗文化作自己的血肉,这是形成终身语文能力的“童子功”。当然,并不是所有古诗文都要背,我依然强调背诵经典诗文,且越多越好。肚子里“别人的东西”储存多了,渐渐就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了,必然出口成章,行文流畅。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个古训永远不会过时。
对语文学习来说,阅读是信息的吸收,写作是情思的表达,背诵是经典的储存。这三者同等重要,不分主次,缺一不可。
通过对李镇西老师这篇文章的学习,我坚信只要让学生养成好的习惯,多读,多写,多背,这三把钥匙至关重要,灵活运用到语文学科中,一定会收获到成功的喜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