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薛老师读《尚书》,不少时候听得比较懵,因为老师手里好几个版本的《尚书》,不少文章中,有些句子的停顿和我们手里的书上根本不一样,老师斟酌着那个比较好按哪个讲,我们听起课来就需要较多地做笔记了,感觉学起来特别费劲。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标点不一样的地方呢?今天薛老师专门给我们讲了这个问题。
不同版本的古书,有些标点不一样,这是因为古书没有固定的标点符号。标点符号,古书叫句读(dou),一句叫句,半句叫读( dou)。“读(dou)”的意思是一句没读完,要停留一下,逗留一下。这就是逗号的由来。这个逗号实际上就是句读的“读”字。
“句读”的“读”为什么写成“逗”呢?这是因为新文化时期,那批文人们担心这个“读dou”会被读成读书的“读(du)”,担心“句读(dou)会被很多人读成“句读( du)”,所以就干脆用了“逗留”的“逗”,正好取其停留之意。
为什么古书没有明确的句读呢?是因为古人不会用句读吗?当然不是。老师说不只不是,这里头反而是有大智慧的。正因为古书没有标准的句读,所以每个人的理解不同的时候,他的句读就可以断在不同的位置。也就是说,很多古籍,我们会找到很多版本,是因为每一个时代能够找到的这些个版本出自不同的人之手,他的理解不同,所以他的句读就不同,其实这也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了古代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当然并不是说所有的地方句读都不同,而是有一部分的内容是允许有不同的。正因为有不同,所以它的答案才会千姿百态。
那么古书的句读是什么时候基本上定下来的呢?是宋明理学之后,特别是明代之后。明代朱元璋把朱熹的四书集注和朱熹的其他经典的注释作为标准教材和参考答案,甚至是唯一标准答案之后,对古书的理解基本上就具有了固定性,就像今天我们考试有制定的标准答案一样。明清的八股文会被人诟病不已,其实也是因为他的答案具有了唯一性。当答案具有唯一性的时候,它就最大限度地遏制、扼杀了我们的创造力以及创造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古书之所以没有句读,其实是在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多样性和丰富性,这样也就最大地发挥了我们的创造力和创新性。一篇文章,你可以这么理解,你也可以那样理解,但是大体上不会有太大的差异。当然也有时候存在南辕北辙的情况,那么面对这样的问题怎么办?我们就可以把两种注释一起摆出来,你觉得哪个有道理你就用哪个。
听了薛老师的这番讲解,我终于明白了古书为什么没有句读,以及不同版本的古书为什么会有停顿位置的不同及标点的不同了。这正说明,我们的古人也是希望一千个读者要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吧。
可是,我还是有疑问:最初写这文章的人他的准确意思到底是什么?他写文章的目的肯定不是为了让后人拿来尽情发挥吧?那么书的最初意思是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