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家,就赶紧充上一杯咖啡,因为知道晚上要熬夜了,一天没闲,今天的任务都没有完成,两节课,还有读书打卡。越学习越知不足,也明显觉出自己的狭隘和局限,多个角度多重视野怎么去看。
“当事人可以在细节上描述困扰,也能说明解决之道的重要性,但是,当事人并没有体验到自己是构想与执行解决方案的一个环节,或者只是想要来此倾诉一番,或者认为若要解决困扰,是需要他人(配偶、小孩、雇员、朋友或同事)先行改变,甚至期待咨询师能去“修理”另一个人。
对于这样的当事人,强烈“面质”当事人目前的知觉并非最好的方法,因为这容易使目前处于此情境的当事人选择离开咨询室。SFBT咨询师会试着尊重当事人的观点,同时将唔谈焦点从那些令当事人困扰的人物,转回当事人自身,或回到任何他可以扮演的角色上,也能将唔谈置于有助当事人产生正向改变的话题上,亦即,通过SFBT问句,邀请当事人从问题式谈话转移到解决式谈话。
例如“你很希望你的孩子能乖乖地自觉地读书,什么时候孩子能自觉的读书呢?”
“你曾经做了什么帮助他养成自觉读书的好习惯?”
“当他不自觉读书时,你曾经做过什么处理,比较能让他愿意再次自觉读书?”
若当事人仍不愿意接受邀请,咨询师可以定期地询问下列的问题,而引发当事人可以扮演观察生活的角色,并开始思考与运用生活中可能的资源:
“我们有多少机会可以发现解决之道,以0分代表没有机会,10分代表非常有机会,从0分到10分之间,你觉得现在是几分?”
如果当事人一直沉浸在困扰里,咨询师则可转向应对问句:
“这么长的时间面对婆婆的挑剔,你是怎么熬过来的?”
“你是怎么支持自己走了这么艰难的一段路?”
我们都喜欢和自己一样的人在一起,当我们跟不一样的人在一起的时候,我们怎么对待呢?我们怎么和他们在一起?是排挤他们?还是对抗?还是我们看到他们身上独特的部分,把他们看做一个独特的人。
好有收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