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复习下詹姆斯—兰格的情绪外周理论。
詹姆斯认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即当外界刺激引起身体上的变化时,人们对这些变化的知觉便是情绪。按照他的说法,人并不是因为愁了才哭、生气了才打、怕了才发抖,而是相反,人是因为哭了愁、因为动手打了才生气、因为发抖了才害怕。
而兰格强调血液循环系统的变化和情绪发生的关系,认为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支配作用加强,血管扩张,结果便产生愉快的情绪;植物性神经系统减弱,血管收缩,器官痉挛,结果便产生恐怖的情绪。
老师说:一个孩子不是因为厌学才学不好的,而是因为学不好才厌学的;一个人不是因为上网成瘾才有心理问题的,而是因为先有心理问题才上网成瘾的;一个问题不是因为多么困难才解决不了的,而是因为解决不了才变得多么困难的。
在现实生活中,的确如此。一个孩子总是很愿意做他自己能学会的那一科。上自己精通的科目时,聚精会神;而到了听不懂的科目时,则呵欠连天,走神、小动作层出不穷。这就是一个滚雪球的过程,会的越来越会,不会的越来越不会。这也是马太效应的一种呈现吧。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名字来自于圣经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
《新约·马太福音》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国王远行前,交给三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他们:“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交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10锭。”于是国王奖励了他10座城邑。第二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5锭。”于是国王便奖励了他5座城邑。第三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巾里存着,我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于是,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那锭银子赏给第一个仆人,并且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
扯远了,再回到情绪外周理论上来。
它乍看荒谬,其实在生活中,还是有很多这样的应用的。我们都知道,紧张或愤怒时可以做深呼吸,这有助于迅速平静下来。当我们在做深呼吸时,肢体几乎没有动作,呼吸放缓加深,肌肉、血液等的运动也相应舒缓,最终情绪会渐渐平复。这就是情绪外周理论的一个典型应用。再如,心情压抑时,外出运动,打球、唱歌等,都是通过身体的运动来调节情绪的;再如当沮丧时,可以抬头挺胸,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微笑,也有助于激发积极的情绪。
藏传佛教有密宗,其修行法门中有一点是这样讲的:
以诸祖上师的口诀为修行法则。即以三密相应:手结印契,口持真言,意作妙观贯穿整个修行过程,使身、口、意构成的自性与咒、印、观所构成的佛性相应,产生法性,扫荡有始以来的浮躁垢习,得大安乐自在。
这与情绪外周理论是不是很相似呢?
今天的作业主要是让大家重新认识詹姆斯,复习一下教材上讲“学派纷争”时的“机能主义心理学”、讲“自我”时的“主我和客我”,以及有关“自尊”的那个经典公式了。另外就是对暴风雨的来临有个思想准备,如果固守传统,不了解最新的心理学动态,我们可能很快就说不到一起,分道扬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