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4→天文】天文学通识(3)

作者: Koala谦爸 | 来源:发表于2019-12-18 15:05 被阅读0次

1

超新星是非常明亮的,释放巨大的能量,超新星有不同的类型,如果知道了类型就可以知道超新星的关系,从而利用标准烛光的方法测定距离,更重要的是超新星的光度很大,所以往往可以测量特别遥远的距离,让天文学洞察宇宙早期的信息,超新星如果离地球不远,能量喷发的方向又指向地球会给地球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天文学中,大部分的难题都是因为远才导致的,但是对于银河系恰恰相反,它是因为我们就在银河系中距离太近了,反而无法看到全貌。

不过我们仍然观察,其他星系,把对他们的观察结果推广到银河系来,为我们提供额外的外部视角,这也是一种对于宇宙学原理的利用。

2

要想了解咱们自己所在的银河系的演化历史,必须借助宇宙学原理,先看一看别的信息的状态,反过来暗示我们自己的银河系会经历什么样的过程。

模型认为银河系的形成自上而下从一个整体逐渐分化成现在的样子,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更大。越来越多的实际观测证明银河系来源于小结构的逐渐累积的过程。

黑洞内部的信息无法输出到外界,所以从天文学的角度看,黑洞看到的只能是黑洞视界以外的情况。

黑洞可以被观测到的信息非常的有限,只有质量自转的角动量带电量三个参数可以获得,而且只能通过模型,间接的推测。

恒星死亡之后的黑洞是小质量黑洞,星系中心的黑洞是超大质量的黑洞,介于两者之间的中等质量黑洞,缺乏有效的解释。

3

类星体是活跃的星系,核心特别明亮,可以观测到非常遥远的类,身体大大的提高了天文学的视野,而类星体在这么远的距离上依然这么亮,释放的能量巨大,颠覆了原来的关于星系的理论,必须借助黑洞的活动才能有效解释。

天文学家在观测星系团的运动时,发现了速度和质量的矛盾,为了满足宇宙学原理,提出了暗物质,暗物质看不见,但是存在引力,利用这两点暗物质被嵌入到天文学的模型体系。

暗物质由引力,但是不产生电磁辐射,也不参与别的作用,它对宇宙的物质结构形成有推动作用。

大爆炸宇宙学从逻辑上推演出三个重大的bug,分别是视界的因果关系问题,空间的平坦问题和磁单极子问题。

宇宙学家古斯提出暴胀理论,可以同时解释三大底层bug,一场剧烈的暴胀过程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

这套理论还存在着质疑的声音,观测上的证据还不牢靠,它在未来可能会被修正或者是被更好的理论所替代。

4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是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宇宙学观测基础,它的观测支持了现代宇宙学的大爆炸模型体系。

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细致观察,发现它在全天均匀分布不均匀性只有1/10万,这些微小的起伏就是宇宙形成天体结构的原石。

最新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观测数据中有微小的起伏,通过他们天文学更新了宇宙学参数。

宇宙在膨胀的情况可以用哈勃常数来测量,哈勃常数是单位距离天体推行速度的大小。

要得到宇宙膨胀变化的结果不能光靠观测,而是要借助广义相对论和宇宙学模型。

根据宇宙学的方程的描述,宇宙的形状连接着物质密度,宇宙膨胀速度,宇宙年龄等一系列宇宙学参数。

即便只考虑对现有的观测数据的理解,天文学的未知也远远多于已知。天文学的任何一个分支方向都没有底气认为自己已经足够成熟。

天文学未来100年的工作重点是两暗一黑三起源,也就是暗物质、暗能量、黑洞,宇宙起源,天体起源和生命起源。

观测是天文学的基础,所以望远镜等仪器设备的发展和观测方法的拓展,是天文学未来的强大驱动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64→天文】天文学通识(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brun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