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的经脉手阳明经及病症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nào外前廉,上肩,出髃yú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大肠的经脉为手阳明经,它起于食指尖,沿食指桡动脉侧的上缘,经过拇指、食指间的合谷穴,至腕上拇指后两筋中间的凹陷处,接着向上沿前臂的上缘至肘外侧,再沿上臂外侧前缘经过肩及肩峰前缘,出于肩胛,与诸阳经会合于大椎穴上。然后向下注入缺盆,联属肺脏,下贯膈膜,最后入属大肠本腑。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它的一条支脉,由缺盆上走颈部,经过颊部后,分成两脉进入下齿龈,再回转过来绕至上唇,交会于人中,然后左脉向右行,右脉向左行,上挟于鼻孔两侧,最后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是动则病齿痛,颈肿。”如手阳明经受外邪侵犯,就会导致牙齿疼痛、颈部肿大等症状。
“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qiú衄nǜ,喉痹bì,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本腑所主津液的症状表现为:目黄、口干、鼻塞流涕或衄血、咽喉肿痛、肩前及上臂作痛,食指疼痛而不能运动等。
“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如手阳明经气盛有余,在它循行的部位上就会出现发热而肿的症状;如手阳明经气虚而不足,就会引起寒战身冷且难以回复温暖。
“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以上病症,凡属实证的,应用泻下法,凡属虚证的,应用补益法。属热证的就用疾刺法,属寒证的用留针法。脉虚下陷不起的用灸法。不实不虚的病症,从本经取治。
“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由手阳明经引起的各种病症中,如人迎脉比寸口脉大三倍,就是实证;如人迎脉比寸口脉小,就是虚证。
(原文)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nào外前廉,上肩,出髃yú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是动则病齿痛,颈肿。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qiú衄nǜ,喉痹bì,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今天学习了大肠的经脉手阳明经及病症。且继续学习,今天就学到这里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