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曾经告诉宰我什么是孝,有一次宰我,去问孔子:“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孔子回答他:“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宰我回答道:“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问题来了,孔子指出了三年之丧的理由,话是这么说,但其实这个已经过于本有,比如说,我去照顾父母,我只给父母需要的,跟他之间并没有什么爱,这样能算孝吗?那么两个理由的本质一样吗?很显然,这并不一样,这一个过于本能,另一个才是情感层以上的孝,所以孔子给出的理由是本有的和道德的!
子游也问过孔子关于“孝”的问题,孔子回答他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问题来了,能够供养父母算是“孝”吗?这也算,但是我们把他联系到道德图谱来看,似乎过于本能了,这比如说,你的父母需要一定的满足,你就一定会满足他,这不太算“孝”了,这已经是本能的满足了,所以也并不能算“孝”!
孔子的另外一个弟子子夏也来问“孝”了,孔子回答他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色难是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说,你对父母和颜悦色,但是这未免有点太过于虚伪,对待父母就应该正常的对待,不用干嘛都对父母和颜悦色!
孔子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那么知道了父母的年龄,喜的是什么呢?惧的又是什么?首先开心的事,父母至少还没有离开,至少他还活着,并且长大了一岁,惧的是,父母离死亡又近了一步,说不定一时半会儿,他可能就要暴毙等等!就是突然离开了你!那么“孝”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孝”是对父母的忠诚,也是你对父母的理解,父母为什么要那样做等等这一系列问题,你都要对他给予理解,而不是给予不理解,以及其他的行为等,你对父母的孝要达到道德层面,当然,这是简单点来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