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论语》——孝的形式与本质

《论语》——孝的形式与本质

作者: 昊哲 | 来源:发表于2022-05-19 22:52 被阅读0次

             我们前边已经学习过什么是仁。而孝,其实可以理解为仁心的外推。那么,孝的本质和形式,又是什么呢?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这里,宰我认为三年的丧期太久了。而孔子,告诉了宰我为什么要守丧,其实就是在告诉宰我,什么是孝。在“宰我出”之前,孔子告诉宰我,一位君子要守丧,是因为他的心中不安。也就是:“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这是因为我们的仁心,所以,在宰我出之前,孔子说的孝,就是一种由内心发出来的孝。

            但是在宰我出之后,孔子说,一位君子之所以要守丧。在人小的时候,父母抱了他们3年,所以现在,我们应该以守丧的方式,去回报。这里,孔子所说的孝,其实是一种内在孝的一种显现,一种承载。因为由内在的仁心发出的孝,是看不到的,唯有承载着礼这一种外皮,才可以显现出来。但是没孔子所说的君子,更注重的是内在仁心发散的孝。那么,为什么孔子还要认为一定要有3年守丧这一种礼呢?既然君子注重的是内在的仁心,仁心是不是安,那么只要人人通过守丧,让自己的内心都安了,不就可以了吗?为什么还要一种外在的礼,要求我们呢?

            这是因为,很多人不是君子。很多人不能把孝作为一种有内心而发的事物。为什么?用孔子的话说就是礼崩乐坏了,但是礼崩乐坏,并不是指礼和乐本身坏了,而是因为仁心坏了,仁心麻木了。而立这样的一种礼,就是让那些仁心麻木的仁,通过一种外在的礼,多少仁心被唤醒一点。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这一则中,孔子认为,如果我们只是喂养父母,但是没有敬,那么和喂养狗马没有区别。那么,有敬的孝和没有敬的孝到底有何区别呢?

            有敬的孝,是在德行层面的。而没有敬的孝,仅是停留在理性层面,情感层面甚至本能层面。而孔子所说的孝,就是到达了德行层面,也就是说,要到达有敬的层次。

            这就是孔子所说孝的本质。是要从内心而发的,并不是一种外在的固化。而且,这样的孝需要拥有敬,需要到达德行层面。那么,孝的形式,是怎样的呢?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在这一则中,子夏问,父母有事情,子女做了,有好吃的,先让父母吃。子夏认为这样就可以做到孝,但是却得到了孔子的否定回答。这里的“馔”就是吃的意思,而“曾”就是一个否定的语气词,就是难道的意思。

            那为什么孔子认为这样的表现,算不上孝呢?因为,很多的“孝子”在做这些事物的时候,都是板着脸的,有一个好脸色,才是真正难的。换句话说,我们需要看这些孝子的动机,是不是真正的从内心而发的。如果不是为了内在的仁心推出去的。只是因为这样做可以让大家夸赞自己是“孝子”,那么这就完全不是孝了,只是为了满足一种外在。

            这就是孝的形式,有由内在而发的孝。也有为了外在形式的一种孝。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这一则,就是孝心的一种体现。孝子需要知道父母的年龄,一则是为了欢喜,二则是为了害怕。欢喜的是父母可以活到现在的年龄,因为在古时候,一个人可以活到40岁,已经很不容易了。我们应该欢喜父母到现在还在世上。但是同样还要恐惧,恐惧的是父母现在已经一年比一年大。但是所有这样的,就是需要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上的。如果不是建立在德行上的,那么欢喜很可能就是因为这样可以多玩几年,多用一点父母的钱。而恐惧,就是不能再用父母的所有物了。这,当然是荒谬的。

            我没觉得我现在的孝,只是停留在情感或者本能,还没有更加朝向德行和理性。而我的孝,我觉得并没有从内心而发,从仁心而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孝的形式与本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vexp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