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我的阅读史

我的阅读史

作者: 芳草兮 | 来源:发表于2019-08-20 10:26 被阅读0次

    小时候,就对文字产生了不可抗拒的好感。

    依然记得小学时一个人趴在屋子里在看一本类似《小英雄雨来》情节的长篇小说。完全不记得书是从谁那里借来的,只记得没有封皮,没有结尾,中间还有残缺。但这些都丝毫没有影响当时自己如获至宝的欣喜,我拉了凳子,迫不及待看了起来。

    那是个中午,有阳光射进屋里,静悄悄的。我的心情跟随着书中小主人公时而激情澎湃,时而热泪盈眶。那本结尾残缺的书给我带来了无尽的幻想,这本书一定还有很长很长,长到主人公陪我一起长大,说不定以后我们还要见面。带着意犹未尽的幻想,我站了起来,才发现外面天已经黑透了。妈妈见到我吃了一惊,这半天原来你一人在屋子里?

    在那个书籍匮乏的年代,家里的旧报纸、爸爸的教科书、残缺不全的小人书,都成了汲取营养的资源。饥不择食,囫囵吞枣,反而接触到了《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牛郎织女》等经典的文字。依然记得看到那句“野渡无人舟自横”时出现在脑海中的那幅画面,多么唯美和宁静。我甚至想象自己要悄悄坐上那小舟把它偷偷划走的画面。

    整个小学和初中就是个见书眼开的过程。因为在当时,能借到的书极其有限,所以不分好劣,每一本都要咂舌细细品味,如果不着急还,定要一遍一遍反复去看。通过书中的不同故事,我发现了一个个我不曾到过的或新奇或惊险或宁静或美丽的世界。对我来说,书是打开新世界大门的一把把钥匙。

    高中时,学校总有个老人摆个小地摊,卖各种便宜的盗版书。就是从这些盗版书中,我见识了许许多多的畅销书和名著,那时的自己会专门啃几天馒头把饭钱省出来买自己心仪已久的书。粗劣的盗版书中的错字缺字也成为考验判断推理能力的一种方法,竟也以此为乐。

    整个高中阶段处于饥不择食的状态,看了许多梦寐以求的名著和名家作品。像《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礼》《白鹿原》等等。尤其印象深刻的是读三毛的《撒哈拉沙漠》《梦里花落知多少》,总觉得找到了灵魂中的自己,看到荷西的死,跟着三毛的文章一次次落泪,以至于青春的忧郁便是从此而来。也读萧红,庐隐,张爱玲等的散文和小说,我更喜欢散文一些,因为从这些看似随意的文章中总能捕捉到作者的性格和思想,对我的成长影响极大。

    之后接触到余秋雨,给我带来了深深的震撼,开始意识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了解我们曾经的辉煌和惨遭的文明之殇,尤其看到敦煌莫高窟那篇,心痛至极。也许这些书就是埋在我心里的一颗颗种子,所以如今去到敦煌等地总有种熟悉的感觉。

    阴差阳错,大学学了英语专业。然而,并没有影响我对读书的热爱,我开始接触世界名著,像《飘》《德伯家的苔丝》《红与黑》《鲁宾逊漂流记》《简爱》《呼啸山庄》等等,这些书给我的思想带来了冲撞和无尽的幻想,每每总会跟着主人公的情绪起起落落,原来还可以有这样的生活。

    到了上班,我不喜欢热闹和娱乐,闲暇时间我大部分窝在家里看书,看各种各样的书,随心所欲,并没有系统。可能随着年龄的增长,接受事物的范围逐渐越来越小,好比朋友。友谊好像在岁月的筛子里不断被淘汰,最后生命中仅留下几个真心相待的朋友,但这些沉淀下来的友情却是越来越纯粹,历久弥香,金不换的。书也是,看来看去喜欢的作者就那几个,而且还百看不厌,越看越喜欢。

    比如席慕蓉,每次读到她的书,我的心就开始沉静下来,开始带着美好的眼睛来重新看待这周遭的世界,似乎处处都充满了美好,对那些连平日看不惯的人和事都开始宽容和理解,不得不服这种魔力。

    喜欢杨绛,她的文字淡淡的,就连悲伤也是那么淡淡的,用淡然的文字来书写回忆,你不会沉浸其中难以自拔,但会跟着书中人物去欢喜去流泪去感动,但心是平静的。

    喜欢沈从文,散文也好,小说也好,总是那么宽容地看待这世界上的一切。就连苦难死亡也是淡淡写过,让你心生震撼但不悲切,似乎人生就本该如此,好像每个生命的存在就如同一棵树,一棵草,以他该有的姿态努力在这世界走这一遭。

    喜欢张爱玲,在她冷冷的笔调下,将人性丑恶揭露得淋漓尽致;喜欢汪曾祺,笔下的一花一草皆生命;喜欢刘亮程,无聊的日子在他笔下也是盎然生花;喜欢三毛,那个真性情的女子,愣是把沙漠里的枯燥的生活过成诗的女子,不能不佩服。

    可能因为自己是个容易动情的人,所以不喜欢那些让人深陷其中难以自拔的故事;可能自己是个有些悲观的人,所以不喜欢那些悲凉压抑的故事;又可能自己是个有些无趣的人,所以更喜欢读到些有趣温暖的故事;又可能自己的生活注定单调无味,所以宁愿读些从平常日子中看到诗意的文字。

    就这样随心所欲地看一些闲书,乐在其中,但又总觉得自己似乎缺少了一些什么东西,从这些书中我并不能获得。直到有一天,读研究生的弟弟向我推荐国学经典,比如《弟子规》《了凡四训》之类的书籍,我开始了解国学,原来我们中国的文化那么源远流长,那么博大精深。突然之间就意识到了自己欠缺所在了,我必须从我们文化的根源读起啊。

    我开始读南怀瑾老师的《论语别裁》,并在每天晚上拿三个版本的《论语》一边比对,一边整理总结笔记,并在简书发表,一共整理了十万多字的笔记。这个过程持续了三个多月,每天熬到大半夜,但心里是无比充实的,好像一下子找到了自己的根,很踏实的感觉。读《论语别裁》这本书的经历对我影响很大,第一次用心去精读一本书,并做笔记,虽然这个过程缓慢,但收获颇多。

    然后,我开始接触《诗经》,我比较喜欢诗词类的文学作品,所以想读诗歌的本源《诗经》,但中间生字生词太多,实在吃力。但机缘巧合,偶然间在喜马拉雅听到了《林栖讲诗经》,通俗易懂,而且从多角度解读诗经背景文化和其中故事,一下子就被吸引了。从去年7月份开始,只要有空,我就坚持每天听一篇诗经解读,并自己嚼透。到现在已经学习到157篇了,《国风》篇马上就要结束,居然有种舍不得听完的感觉。

    我知道,像《论语》《诗经》,绝非读一遍就可以吃得透的,所以我也在反复重读。这个过程在别人看来似乎枯燥,不止一次朋友说,你发的东西我们都看不懂,然而我深知其中宝藏,并乐在其中。

    突然喜欢上历史,也开始去读哲学简史类的书籍,也在两年前加入了樊登读书会,听了像《人类简史》《未来简史》《丝绸之路》之类的书籍,深深震撼。

    在这期间,我又参加了读书会,接触了心理学和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突然发现到处都是学问,值得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只恨时间不够用。也发现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美学、文学等各方面虽各自自成体系,但又都有着相同之处。在这期间,我养成了学习各方面知识都喜欢探究根源的习惯。

    虽然大学专业是英语教育,也修过心理学教育学,但总是浅显。也是在这个时候开始想要去研究教育学中的一些知识。初次接触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三部曲》,一下子就被那些人性化又透彻又充满着爱的教育理念给吸引,才发现自己在教学中做得太不够。之后又读了李镇西老师和朱永新老师的作品,才发现原来真的有用心做教育的人,教育并不像我平时接触的倦怠和枯燥,于是我也开始用心去对待每一个学生,用心去对待每一节课,当学生给你的一封信,一个小礼物,还有毕业时的紧紧拥抱和泪水,我真正感受到自己的收获和价值。我深深爱着我所遇到的每一个孩子,我也越来越喜欢上老师这份普普通通的职业。

    无意间看到新网师暑假招生的信息,心里一阵狂喜,像我们这样的小地方,有这样的学习机会和学习资源,简直就是一种馈赠。而且有老师带着读书和学习,这样的机会该是多么的难得,也深知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读书和学习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如果万幸我被录取,我定会珍惜机会,好好学习,愿在这调路上不辞辛劳,上下求索。希望自己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好老师,成就有缘相遇的孩子们,当然,更重要的是,成就自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的阅读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bzuk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