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咱们聊到了《认知觉醒》中的大脑的三部分:理智脑、本能脑和情绪脑,并探讨了三者之间的协调。今天咱们继续来看看如何破局舒适区。
书中有段话我记了下来:
舒适区边缘另一个重要的规律是它揭示了能力成长的普遍法则:无论个体还是群体,其能力都以“舒适区—拉伸区—困难区”的形式分布,要想让自己高效成长,必须让自己始终处于舒适区的边缘,贸然跨到困难区会让自己受挫,而始终停留在舒适区会让自己停滞。
我想这也是个人不断提升的方式,就是破局舒适区,但不是贸然闯入困难区,而是一点点扩展边缘,日拱一卒。有人会把人的思维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固定性思维,另一种是成长型思维。所谓固定性思维,即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能力,也有不擅长的能力,这些能力基本到成年后就固化了,所以要扬长避短;还有一种成长性思维,即认为人的潜力依然无穷,而没有领域和能力的限制和边界,只要努力依然可以在自己想发展的领域成长。我更认同成长性思维,而不是用固定性思维来为自己找借口。周岭老师提出的方法,在拉伸区提升自己,就是这种成长之道,这比较像我们在进行力量训练时,做拉伸运动,每天拉伸一些,增加一个难度。日积月累,自己的肌肉力量也越来越强。
但是光学习,效率还是低的,我们都知道练习的重要性,练习就是巩固的过程,周老师也提到:
在成长过程中的关系:即对于学习而言,学习之后的思考、思考之后的行动、行动之后的改变更重要,如果不盯住内层的改变量,那么在表层投入再多的学习量也会事倍功半;因此,从权重上看,改变量﹥行动量﹥思考量﹥学习量。
很多人之所以痛苦焦虑,就是因为只盯着表层的学习量。他们读了很多书、报了很多课,天天打卡、日日坚持,努力到感动自己,但就是没有深入关注过自己的思考、行动和改变,所以总是感到学无所获,甚至会认为是自己不够努力,应该继续加大学习量,结果陷入了“越学越焦虑,越焦虑越学”。
这段话是挺发人深思的,去年我调整了阅读和写作的比例,前年这个比例是5.66:1,而去年是3.58:1,阅读书籍的数量也由70本减到了44本,我个人的亲身体会来说,这种调整是值得的,也和《认知觉醒》中提到的成长权重相符合,阅读如同学习,写作如同思考。只有思考了才能引发行动,当然,我想在这个对比公式里再增加一个分享量,放到哪里好呢,我觉得放到思考量前面,即:改变量﹥行动量﹥分享量>思考量﹥学习量。我们有了思考之后,写下来,分享出去,看似是想去受益他人,但说实话,很多时候也是给了他人帮助自己的一个机会,有些朋友不经意的一个留言,就能够给我启发,甚至给我鞭策。比如去年我写了这篇文章:我从《金刚经》中窥见了ChatGPT的使用正解。后面有位读者朋友留言:
咋不展开说说。
我当时就在想,是啊,要如何展开说说人工智能工具的使用呢,于是就有了“AI工具推荐”这个栏目,后面我继续回复留言感谢了这位朋友。这就是分享连接的力量。因为分享,带来行动,从而带来行动量的变化。当然这样类似的事件还有不少。所以帮助都是相互的,连教学都是相长的,更别说把自己读书后的想法分享出来,得到的是更多的朋友鞭策,那么多人给你或鼓励或批评的评价,很多还是素未相识,在芸芸众生之中,真是一大幸事。
又想感恩下这个时代了,允许每个普通得不得再普通的人发声,分享,看见,一个人成长不如一群人成长。
《认知觉醒》提到:
读书时不求记住书中的全部知识,只要有一两个观点促使自己发生了切实的改变就足够了,其收获与意义比读很多书但仅停留在知道的层面要大得多。
我十分感谢当年我读时间管理之类的书籍之后开启的时间管理尝试,从而改变了我此后的人生轨迹,而起因竟然是那一小小份行动,那一小小份坚持。呼吁大家一起改变自己,从小点点小的行动行动开始。至于更多时间管理类文章,欢迎点击专栏阅读:时间管理系列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