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 国 情 怀
最近,八十岁的老父亲在家里的群里发了一个链接:《我非常不喜欢对祖国不满的人!》,此文讲述了了国家的快速发展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或不公,一些负面的情绪或戾气到处弥漫,针对这些现象,此文指出了国家的稳定对于现如今的中国具有重要的意义。父亲留言,希望你们都看看,不要老说中国不好、生活质量差,哪哪都不好,国外环境好、人好等等,什么都好,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只有咱们国家稳定繁荣,老百姓才有好日子过啊! 我们都连忙点赞,父亲回道,‘不为点赞,国家人多事杂,不容易,咱都得理解她’。
这是一个八旬老人的肺腑之言,更是老一代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过去的老一代知识分子,有文化,明事理,有情怀,更有一颗报效祖国的拳拳之心。
家国情怀前不久,在看到一篇《邓稼先和同事们在核试验投弹失败后的经历》深深地打了我动。文中说道,‘在投弹失败后,一磅(0.45公斤)钚可令200万人患癌,而一次过吸入数毫克钚则足以毙命。但是当时老邓的脑海里只转着一个问题:试验为什么失败?弹体的情况怎样?他亲自走到弹落地点的大坑旁,仔细查看碎裂的弹体,初步判断为化爆,才松了一口气——核弹设计没有大问题。当时现场的核辐射剂量是正常作业的8800倍。邓院长临危不惧的就这样走到了弹坑前,然后回头对他的同事赵敬璞说,放心吧——他让赵敬璞放心,自己却不顾高剂量的辐射,只身陷入危险。’
从情理上,他是一院之长,完全不需要亲自上阵,只需运筹帷幄,点兵点将即可,更无须用自己的生命去搏,这是爱国不惜身,是报国的大义!从常理上,让其他同志去看现场,自己在一边等待,也不违背常理,但他把危险留给了自己,生的机会让给了其他同志,这不是战友情深又是什么?!
邓稼先老院长的爱国情怀及人格魅力足以震撼和打动我们每一个人,其风范长存,其爱国情怀足以震天地,泣鬼神,他将一生与祖国的命运紧紧地绑在一起,爱国争先,不敢后人!
家国情怀邓院长为了核弹事业与夫人许鹿希长期分居,直至他住进北京301医院。那个年代,夫妻两地长年分居是常态。家,远隔千里之外,夫妻一年相见不过几日,父母不能尽孝,孩子不能抚育,如果不是因为祖国需要,谁愿意与家人天各一方!
父亲在青海工作后,也是每年探亲一次。每逢临走前,母亲总是红着眼睛,父亲则是拍拍母亲的肩膀,过来抱抱这个小的,摸摸那个大的脑袋,告别年迈的父母,临走之前总是对母亲说那句,‘我不在家,你要少生气,有事拍电报’!然后,拎着两个包,逐渐消逝在我们的视野之外。待到春暖花开,屋顶的雪慢慢融化了,屋前的那棵老榆树又长了许多的新叶,心中盼着父亲是不是又快回来啦?!就这样年复一年,缺乏了父亲的陪伴,我们五个孩子也在风吹雨打中成长!
岁岁年年……日子就这么不经意地过着。春去秋来,父母终于人到中年结束了两地分居。一家人,依旧波澜不惊的过着,我们也日渐长大,离巢而去。
他常说,树欲静而风不止,欲养亲而亲不在,也是人生的一大遗憾。父母终在他们耳顺之年,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伺候他们的父母,直至老人们全部去世。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父亲为了弥补他这许多年来不能在他父母身边尽孝。退休后的父亲,几乎承担了家里的一切琐事,买菜、做饭、刷马桶……成了标准的模范丈夫,也许是为了弥补母亲多年的操劳和艰辛,他们也相濡以沫的从金婚走过了钻石婚。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不分啊!那个年代的老一代知识分子都是这样有国有家更有情!
也许,从小就习惯了和父亲的别离,也慢慢懂得了他的工作总是在千里之外,我稍微大点时,知道他已经离开青海,去了四川的一个三线的偏僻的山沟。再后来我长大了,幸运地来到他曾经工作的地方。正因为,从小的耳濡目染,让我对这个单位充满了较深的感情,那里的人,那里的事,都有一种鲜活的感觉。在这里工作了很多年后,慢慢发现自己早已融入中物院的文化里。几代中物院人用自己热血乃至生命,铸造着祖国的国防事业,把深深的家国情怀播撒在在中华大地上。
《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也告诉我们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那种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壮志,中物院人的家国情怀从来都不是摄人心魄的文学书写,更近乎你我内心之中的精神归属感及使命感就来自那个叫做家的人生开始的地方。
所以,为国就是为家,家国永远不能分啊!这就是我眼中的家国情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