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光
有位诗人说过:“沙家浜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中国只有一个沙家浜,世界只有一个沙家浜。”是的,这里风和日丽、绿野怀抱、小桥流水、鸟语花香,充满着诱人的神奇,人们在这里可以感悟生命的自然与和谐。“风起芦苇荡,心动沙家浜”正是这片美丽土地的真实写照。抚今追昔,如今沙家浜能有这样的美誉度确实来之不易。早在1500年前,就有了朗城“法华寺”,明代吏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严讷,曾在这里读书,留下了《朗城秋夜读书》的著名诗篇。昆山学者顾炎武,曾在唐市避乱定居十年,发出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呐喊。明末清初国内最大的藏书出版家毛晋,藏书之多,版刻之精、影响之大,在当时国内前所未有。“凤基园”主人杨彝创办的“应社”,后来成为“复社”的中坚,他创立的“唐市学派”在历史上独树一帜。仅明清两朝,全镇有进士12名,举人28名,文化名人37名,私家花园达15处之多。全长500米的唐市石板街,已有500年历史,境内有飘香园、望贤楼、华阳桥、北新桥等古迹,可谓历史灿烂,名人辈出。在抗日战争史上,沙家浜书写了辉煌的一页。抗日名将张治中曾驻军唐市,国民党同盟会元老何香凝曾亲赴唐市劳军,留下了《赠前敌将士》的诗篇。这里是中共江南特委、苏州县委的驻地,36个新四军伤病员的所在地,新“江抗”的诞生地,留下了叶飞、谭震林、刘飞、夏光等抗日将领的足迹,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民国28年(1939年)10月“江抗”西移时,留下了一所后方医院和36位新四军伤病员,得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掩护和帮助,谱写了一曲军民鱼水情的赞歌。革命战争时期,参加革命意味着随时准备牺牲。如果没有一颗对党的忠诚之心,没有一颗为革命献身的精神,没有一个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不可能投身到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中去的。在战争年代里,沙家浜镇共有43位革命烈士,其中33位是抗日英烈。
时光若水,在回旋的清波中,我们体会了沙家浜后代强大的红色基因;岁月如歌,在跳动的音符上,我们感受到了沙家浜精神高昂的时代旋律。作为沙家浜人,应该与时代同步,与主旋律合拍,演奏时代的最强音。中华人民共和国至今已成立70周年了,沙家浜人民怀着始终不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党的旗帜下,继承光荣的革命传统,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祖国繁荣富强做出自己的贡献。我们要铭记历史,挖掘宣传好红色经典,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沙家浜精神,坚定理想信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积极地投身到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中国梦的奋斗中去。
中国只有一个沙家浜 上传中,请稍候... 上传中,请稍候... 上传中,请稍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