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
现在,我是特意来告诉你,
对我来说,
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
与你那时的颜貌相比,
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读书有缘。什么人读什么书,往往也是造化所致。有些名人名著,哪怕全世界都叫好,但不一定适合你读,你读来读去如隔靴搔痒,那就索性不去读它,不要跟风,或是人云亦云。
我经常见到这样的人,对于正在流行的某一部新的著作,哪怕他自己看不出所以然,却又不想暴露无知,跟在别人后面傻乎乎地拍手叫好,这是很可悲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都有自己的弱项和强项。暴露弱项,并不等于你就是弱者。相反,有些书名不见经传,那又如何?只要它适合你读,让你醍醐灌顶茅塞顿开,让你眼前阳光明媚鲜花盛开,那可能就是你的书缘来了。
我认为,每个读书人一生至少有一本自己的天书。也许那本书遭受多年冷遇,但它却在冥冥中等待着你,终于有一天你从故纸堆里把它翻了出来,抖落了时代的烟尘,然后你惊喜地发现,这正是你梦寐以求的书,从此后你一遍一遍地读下去,每读一遍,就会有新的感受。当然,读到最后,你的收获就不是从书中得到的了,而是通过读书读出了你自己的思想和智慧。
传说中的天书大概就是这样的吧?我过去读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拿起来放下去,不知道反复多少次,累得要命也没有读出所以然。由此可见,一定要寻找适合自己的书读。
书中的山河岁月,眼前的绿叶新芽,还有当下那个我,此时此刻的时间与世界就是无言的静美。书与人,哪个更重要呢?如自己亲手养大的女儿,是希望她一辈子长在深闺人未识,还是希望她找到两情相悦、爱她重她的人呢?
一本书最好的命运就是要遇到喜爱它的那个人,宛如千里马遇见伯乐。书是一个形容词,凝神专注是一种快乐。当你全副心神凝注于一本书,此时此刻的阅读,你分不清你读到的是书,还是自己的心;是你在读书,还是书在读你;书即是我,我即是书。
买书成为人在内心进行自我认同和表达的一种方式。挑选图书过程,实际上是自我心灵进行寻求契合与共鸣的过程——同声相应,每个人要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本书。
一个人在书店里翻书,有山河静美之感,仿佛这椅子做下去,背对阳光,有种天长地久的感觉,这也许是知识的力量。曾几何时,我对书籍惺惺相惜,对关于书籍的一切都满怀敬畏。
中学时,家人都说那些教材都已经发霉了,发出腐朽的气味,但是我却舍不得将它们扔掉。为何我对学习从未发生过厌倦之感,也许源于书籍带来荷尔蒙的快感。阅读本身就是一件让人畅快淋漓的事情。沉浸于阅读,你不用多花一分一秒的心思去斟酌人世百态,任何功利性的事物都与你无关。
后来上了大学,我的书籍堆得满屋遍野。Z同学将所有课外书都卖的精光,她说,图书馆已经有这么多书,就没有必要破费再买书了。但是我还是不停地买书,仿佛书中自有黄金颜如玉。挑书,买书带给我的享受真的是一言难尽,或许自己天生对书籍的痴爱,以致后来自嘲:这辈子卖什么也不会卖书。卖书真的是一件可耻的事情,因为在我的眼中,知识真的是无价之宝。
对书籍的沉迷,却是在没有书籍可读之后——在填报志愿失误,我报了一所没有图书馆的湖南高校。我所在学校没有正式的图书馆,为此带来诸多不便,以致后来怀疑自己的人生诡谲多变、命运多舛;因为没有书可看,所以我对书籍越发珍爱,越是得不到越想要,越是更加珍惜,沉溺而痴迷。
对于真正的读书人,会花一辈子的时间来卖书、藏书、看书。人与书的情结永远是未解之谜。书与人之间,书看人,还是人看书?闲翻叶灵凤《书淫艳异录》,书情书色遍观全野,刹那间人书俱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