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时刻总是那么软弱(一)

作者: 晓寒_杳染 | 来源:发表于2018-09-02 08:26 被阅读60次

    重要的时刻总是那么软弱。你遇见过吗?多年以后的遗憾,懊悔....缘起在何处呢?如果人生可以重来,你还会坚持原来的选择吗?

    今天我想讲第一个故事。 

    这是很多年前的一桩事了,它可能只留下那些经历过的人的记忆里,对于旁的人来说,不过是一种平常的存在而已。

    小夭很多年都没有去翻看过那本毕业纪念册。只记得是大红的封面,中间却是一茎新荷。扉页上她用言辞激烈的一段文字结束了她的高中生活。

    或许很多人的命运是时代决定的,但多年之后小夭想起来,或许还因为自己的软弱造成的。90年代初,为了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在这个城市出现了一个特殊的事物,叫做“高师预科班”。那几年,师范都是提前招生,然后分成普师和高师预科。普师三年学制,师范课程,毕业后进入各个小学工作;高师预科,即是为高等师范院校输送优质生源的,一般在各重点中学设班,普高课程加上音乐美术加强版课程,两手准备,高考成功,就上师范院校,高考落榜,便等同普通师范生,进入各小学工作。高师预科班一共招生三届,之后便消失了。这三届学生便是那个时期很大众有很小众的存在。说其大众昂,因为是师范生,说其小众,因为只招生了三届。小夭便是这个小众预科生中的一员。

    读师范,是八九十年代农村孩子的最佳选择之一,最吸引农村家长的是,只要考上师范,孩子的户口便由“农业”变成“非农”,成为城镇居民。在城乡差异有天壤之别的时代,农村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吃“公粮”,脱离农村的环境,衣食无忧,成为“公家人”,分享城镇居民的福利。读书是最有希望的出路,而在大学录取率极低的情况下,读师范便是最佳选择。一考上就提户口,就成了“干部”身份的人,并且马上有口粮和生活费,毕业后工作包分配。既快捷又经济。师范生里面,农村孩子居多,是在当时的现实下应然的存在。

    小夭出生在一个小镇边缘的山村,农家的女孩子,成绩优秀。她从小学高段开始就对自己的将来充满了憧憬,并且认定大学生活是必然要经历的,尽管小夭的小学还是复式班,一个教室里坐两个级段的孩子,老师半节课教一个级段,仅有的三个老师,其中一个还是民办教师。小夭同级的同学一共只有12人,还有两个同学是留级的。1986年,小夭三年级,学校来了一位代课教师,刚刚高中毕业(在当时,高中毕业,在农村当代课教师的人也很多)教小夭班级数学。对小夭来讲,记忆最深刻的事情有两件,一件事是,有一次上课的时候,因为有个男生吵闹不服他的管教,被他很用力地打了一下,从凳子上面摔了下去,他训斥着那个男孩子,却是流下了眼泪,整个教室的孩子都不敢发出声音。另一件事情是,这位老师教了不到一年时间就当兵去了,临行前他送给小夭他们八个字,小夭今天依然记得非常清晰,并且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成为她的座右铭。这八个字是”自尊、自爱、自信、自强“。后来小夭上大学的时候,写了一篇散文《阿得的理想》来纪念这位代课教师。她一直认为,这是一个有梦想的人,并且会为了梦想坚持走下去。他不想在漫长的等待成为”民办教师“,而是选择另外的一条路,给自己新的机会。于是在1987年的时候,学校又请来了镇上中心小学的一个语文老师来代课。是一位十分年长的老师,对学生很严厉对成绩好的学生又格外好。那是小夭在那个学校的最后一年,老师对她说,你是可以上大学的人,所以,一定要努力。外面的世界其实很大,女孩子更加要努力。小夭一直感觉自己很幸运。因为后来她又遇到了让她勇敢去看世界的老师,还指导他们五个孩子自己办报纸,把日常的所思所想写下来,自己刻蜡纸,自己印刷。她的小学最后两年,共和国又经历了很著名的一次风波,然后又在学少年英雄宁的风潮中结束。现在依然记得那时候必须要背下来的赖宁的事迹。

    小夭的幸运一直在延续。初中又进入最好的班级,并且一直保持很好的成绩。第一个挫折出现在初三第一学期末。班主任家访的时候建议小夭的父母让小夭考中专或是师范,这是农村孩子最好的出路,而父母觉得的确非常适合。小夭在班主任结束家访走后大哭一场。她感到实实在在的恐惧和无力,还有恼怒,因为自己的前途几乎就在三个大人的谈话中被决定了。初中升高中的时节很快到来,1990年刚开春,就是师范提前招生。小夭并没有太多的复习,甚至希望在考试中落榜,以便可以有报考重点高中的机会。报名,考试,录取......小夭的消极抵抗并不奏效。小夭进了那一年刚刚开设的”高师预科班“,唯一庆幸的是和高中课程并无二致,还有考大学的机会。然而几乎已经决定了今后生活的走向,人生或许已经没有更多的选择性了,这样重要的时刻,小夭是多么的软弱。

    三年的高中很快就要过去,小夭又迎来了她人生的第二次挫折。她被保送了。大学和专业都不是自己想读的。她的同学们在不久后的高考后也同样是有挫折感的,因为他们只能报考师范院校师范专业。后来除了很少几个人,他们几乎都是教师。从小学教师到大学教师。和他们命运一样的,还有很多人。高师预科班这个事物自1993年出现,招生三年后,结束了。小夭的便是首届的高师预科生,后来保送到了大学,再后来成了一名教师,再后来她成了一名具有很高专业素养的教师。然而从高中毕业后的很多年,她一直认为高三那一年是她人生遭受最大挫折的一年。在学校、父母、亲戚的轮番轰炸下,她填写了保送生资料,接受了这样一个事实。她十二年的努力草草了结,没有给自己一个争取的机会。虽然高考也只能填报师范院校,但是有更多的可能性。

    在最重要的时刻,她显得那样的软弱。

    或许就是软弱,决定了命运。

    作者:师范既可以保障就业和生活,教师职业又是高尚的。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质和理想,好的事情却并不一定适合。故事只是一个例子,也有人适合上师范,结果未能如愿。

    小夭希望人生有更多的可能性,希望在更少行政化的环境中工作,希望工作中更有不确定性的挑战,有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或许就是因为每个人的个性特质是不同的,在读完《天生不同》和《请理解我》之后,作者理解了小夭。然后写了这篇文字想说明的很多,各人各取吧。

    对这个群体的一部分人来说,这一段过往,是人生中的隐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重要时刻总是那么软弱(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cipw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