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后,你想成为成为什么样的人?我问孩子们。
他们摇头表示不知道。
有人希望长大后成为爸爸或者妈妈那样的人吗?我问。
记得丫头小的时候,一年生日许的愿望竟然是“长大后成为妈妈那样的妈妈”。我被感动的稀里哗啦,觉得这世间再也没有比这更高更棒的奖赏。现在她长大了,没有再说过类似的话,倒是一直说希望自己能成为珍·古道尔那样的人。
我问问题时,刚开始所有的孩子都摇头。但是立即就有孩子眼睛一亮,点头了。他说:“我长大后要成为我爸爸那样的,整天看手机,不用上班,太爽了。”接着每个孩子纷纷点头如捣蒜。
像我妈妈那样再也不要看书!
像我妈妈那样想吃什么就吃什么,爱几点睡就几点睡。
像我妈妈那样不高兴就可以打人发泄一下。
我被孩子们的回答惊到了。他们是二年级的孩子呀。
曾经,初中的孩子,有一单元关于《成长的烦恼》的口语交际综合课,许多孩子都会写:曾经盼望长大,因为长大后可以永远不用读书考试写作业,可以想看电视就看电视,想玩手机就玩手机。
我已经有三年不教初中生了,没想到小学生一样的想法。
这让我又想起去年给一群跨龄的孩子讲绘本《我妈妈》。尴尬的是,大多数孩子都表示自己的妈妈并没有书里的妈妈那样。
我妈妈很懒,从来不做家务不做饭,都是我奶奶做的。
我妈妈除了化妆打麻将,什么也不会。
我妈妈自己不看书,还逼我看书……
我妈妈从来不会给我讲故事。
……
每个孩子的妈妈都是后妈?
印象特别深,仅有一个女孩,她说自己妈妈非常好,她甚至怀疑那些说自己妈妈不好的孩子是否撒谎。她能说出许多妈妈爱她的细节来。我甚至想象未来的她,就是一个好妈妈。
昨天教三年级的孩子写儿童诗。告诉他们说出真心话就是好诗。孩子们的真心话也让我久久不能平静。
我不要长大
长大后要嫁人
要做一堆的家务……
我想,这家里一定有个从不做家务的爸爸,或许常年不在家的爸爸,妈妈全职在家,忙不完的家务让她又累又忍不住抱怨……妈妈的负面情绪都转移到孩子身上。
就比如,我女儿问我:为什么我说我爸妈从不打我,班上同学没人相信?其实我们打过她,但是她知道那是“惩罚”。我相信所有的父母跟我们一样,希望孩子在犯错之后知错能改。但是方法不同,效果就不一样了。别的孩子认为“像爸爸妈妈一样,不高兴可以打人”,或者被洗脑为“爸爸妈妈为我好,爱我才会打我”,日后成为爸妈,他们会用同样的方法教育孩子。但是我女儿却知道孩子犯错了需要帮助,而约定好的惩罚可以让孩子“记住”这件事。(前几天,我们约定如果她做不到要打手心一下,事后她欣然接受惩罚)。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未来的父母。
家庭是社会最小的单位。有健康幸福的家庭自然也会有健康幸福的社会。如果孩子想成为父母那样的人,仅仅是因为可以不学习、不努力、不自我约束,那做父母的是不是很失败?
我知道很多父母,尤其是负责孩子教育的多数是妈妈。他们对孩子十分严格,不允许孩子有任何的坏习惯。但是孩子表现出来的就是不理解,甚至是想逃离,我想,那一定是教育的方法出现问题。
就比如,你为什么可以打孩子?因为他做不到?屡教不改?还是没有达到你预期的目标?
孩子不听话,你会打他;老公不听话,你会打他吗?不会!因为你打不过!
也许你会说,老公是成年人打了没用,但是孩子还有可塑性,不打不成器。
如果打了有用,你为什么会经常打?
我相信打孩子是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尤其是当下。那么长远的呢?
如果不用打这种方式就没有别的方式?
羞辱和责难并不会让孩子改正错误,恰恰相反,出于本能自卫心理,他们只会想着以后如何逃避错误,想办法免责。
每一个犯错的孩子都是不自信的孩子。孩子需要在错误中成长,需要获得父母的帮助。如果你这么想问题,你就不会在孩子犯错时想一揍了之。
记得我女儿说过:长大后,我希望像妈妈一样,生好几个孩子,会做好吃的,会做手工,会一起看动画片,会编故事……
现在,她还知道妈妈每天都在看书学习,勤奋码字,还能给别的孩子上课。
从孩子身上,我看到健康的我的影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