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妈妈告诉我,为了让孩子学好英语,出生后就开始用故事机给孩子听英文故事。
我问她,是否坚持亲子共读,让孩子听到妈妈的声音?
她说,“母语都可以学会,英语的学习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要趁早开始。”
这样做,到底好不好呢?
英语的学习与母语一样,语音意识和语感的启蒙非常重要,熟悉和感知韵律和节奏,是一件好事,但学前阶段,是母语奠基和提升的关键期,父母一定要对孩子的语言教育有清醒的定位。
在母语能力发展最为关键的时期,倾尽全力学习英语,并不恰当。
从儿童语言习得的规律来看,学前阶段,专门用来学习母语,错过了很难再弥补。
台湾有实践证明,幼儿园开始学英语的孩子,并不比在小学开始学习英语的孩子在语言学习上更有优势,而母语能力强,对提升外语学习的综合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另外,语音意识对儿童的读写能力有明显的预测。
在孩子生命的第一年,他将完成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从对所有语音的普遍感知中,完成对母语语音的特异性感知,并在此基础上开始词汇的学习。
婴儿此时的语音感知能力,与之后的语言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
研究发现,婴儿在 6~7个月期间对母语语音的区别能力可以预测婴儿在1 ~30个月期间语言的发展速率。(Conboy, Rivera-Gaxiola,Klarman, Aksoylu, & Kuhl, 2005))
在语音感知发展的初期,婴儿如果在母语语音的区分方面表现较好,那么后来的语言能力的发展速度也较快。 如果是在非母语语音区分方便表现较好,那么后来的语言能力发展速度较慢。(Kuhl ,Conboy,Padden,Nelson & Pruitt ,2005)(宋新燕、孟祥芝:《婴儿语音感知发展及其机制》,《心理科学进展》2012,Vo1 .20,No.6,843-852。)
美国脑科学专家、《让大脑自由》的作者梅迪纳教授和众多心理学家都发现,仅仅暴露在双语环境下的孩子,他们每种语言的习得率均有下降,有时下降幅度很大。
儿童确实能同步接受母语和外语的学习,但语言能力的真正获得,浸入式的环境非常重要,除非孩子处于双语交际的生活环境,否则,外语和母语很难同步达到较高的水平。
语言的获得,是先天能力和后天习得相结合的结果。
孩子从出生到掌握语言,一般需要3-4年的时间。
语音发育的关键期是2至4岁。
9个月到24个月是输入和理解语言的关键期。
2岁到4岁是表达语言的发育关键期。
此时学习语言效果最佳,而且获得的语言习惯最容易长期保持下去。
此阶段充分的亲子共读和优质的家庭语言环境,可以让孩子奠基良好的语汇和阅读基础;
5岁半左右是幼儿掌握汉语语法、理解抽象词汇及综合表达语言能力形成的关键期,也是独立阅读开始的关键期。
6岁左右是儿童书面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6-8岁是提升书面表达和养成社会交际用语习惯的关键时期。
8-12岁,是听说读写、言语思辨、言语行为等综合能力进一步完善的黄金时期。
很多人的母语潜能终生未得到有效地提升,就是因为在最好的年龄,没有获得良好的语言环境。
后期短期技巧性的培训和改善,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在大学里,我的很多学生,仍在学习外语,外语能力不断提升,从四级、六级,甚至到专业八级。
但此时,若想在母语基本能力方面有所提升却是很困难的,因为错过了最好的时机,言语行为和思维习惯,根深蒂固,收效甚微。
在0至6岁,母语能力奠基的关键时期,要集中力量,帮助孩子具备高水平的母语能力。这样的提议并不是迎合目前高考改革和对语文教育的重视,而是我在十多年具体教育实践中得到的经验。
孩子出生开始及早开发母语潜能会极大促进儿童心智、思维及各种能力的发展,为后面外语及其他学科的学习打下坚实的根基。
抓住早期语言发展的机遇,加上高质量的母语环境,儿童的语言潜能必能得到有效的开发,会在听、说、读、写等各方面迅速提升,获得应有的能力高度。
很多家长盲目跟风“婴儿外语”,在不切实际的“双语教育”中失去了让孩子的母语及其文化印刻在童年,并具有卓越能力的机会。
很多孩子错过母语学习的黄金期,被各种利益的推手逼入了急功近利的“伪国际化”,在外语中挣扎多年,回过头来再恶补母语。
语言与文化无法脱离,幼年期一味地学习英语,如此下来,孩子常常在以母语理解为基础的各学科学习中出现困难,还容易出现 “文化失语”的现象,丧失了母语文化之根的孩子,难以在未来国际化的竞争中获得长足发展的力量。
其实,这样的认识早已得到了教育界的认识,只是在家庭教育观念的引导方面,市场的导向常常让家长们无所适从。
从目前的课程设置来讲,虽然第二外语的听说启蒙可以较早进行,但作为正规课程的学习,则往往有明确的限定,比如,中国台湾的学校和众多国外学校都有规定,一般来讲,会在小学阶段,有的直到三年级才正式开设外语课。
很多孩子在幼儿园和小学就开始上国际学校,随后出国学习、生活,慢慢地就丧失了中文的表达能力。
电影《山河故人》中,孩子不懂中文,与父亲说话,需要用翻译才可以实现沟通的情节,虽然无奈,却是过早中断母语学习带来的必然结果。
获得“北极光”奖杯、国际翻译最高奖的著名翻译家,96岁的许渊冲先生,在参加中央电视台《开学第一课》时说,他八岁开始学习英语,一开始连二十六个字母都背不全,还把“W”念成“打泼了油”。
但在这之前,他接受了良好的母语教育,他的母亲受过教育,擅长绘画,赋予了他爱好文学和追求美的天性。
学前阶段的英语学习,建议以听唱英语儿歌作为语感的启蒙,小学阶段则开始注重听说交际能力的培养,并辅以原版绘本的阅读。
外语,对绝大多数孩子来讲,是一门工具语言,只要短时间内达到一定量的努力,就可以实现基本的听说和阅读。
我的孩子在学前阶段,并没有花气力学习英语,只偶尔听些英语儿歌和童谣,却大量听我讲读母语故事,美文,他爱上阅读,大量读书,上小学后,在阅读和写作方面充满兴趣。
从小学开始,他用母语学习的经验,同样从听、说和阅读入手来学习英语,效果不错。
我的一个外教朋友,汉语说的特别地道,他的秘诀是,一周学唱两首中文歌,他告诉我,学习英语也是一样,学唱歌是很好的方法。
就这样,自然而然,孩子上小学后,坚持学唱英文歌曲,开始进行英文对话,并阅读一些优秀的英文绘本和桥梁书,很快,就能读英文版的儿童文学,并实现基本的日常交流。
我想,他的英语学习,之所以比较轻松,应该得益于前期,他在母语方面听、说、读、写所积累的良好语感,以及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更多英语培训资讯请关注西安智美外国语(http://www.ichimay.cn/)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