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相和歌辞 日出行

相和歌辞 日出行

作者: 紫雁东来 | 来源:发表于2021-05-24 20:45 被阅读0次

日出东方隈,

似从地底来。

历天又入海,

六龙所舍安在哉?

其始与终古不息。

人非元气安能与之久裴回。

草不谢荣于春风,

木不怨落于秋天,

谁挥鞭策驱四运,

万物兴歇皆自然。

羲和羲和,

汝奚汩没于荒淫之波。

鲁阳何德,

驻景挥戈,

逆道违天,

矫诬实多。

吾将囊括大块,

浩然与溟涬同科。⑴日出入行:乐府旧题。《 乐府诗集》卷二十八列于《 相和歌辞·相和曲》,又在卷一《郊庙歌辞》中有汉之《 日出入》古辞。

⑵隈:山的曲处。

⑶元气:中国古代哲学家常用术语,指天地未分前的混沌之气,被认为是最原始、最本质的因素。

⑷“安得”句:人怎能与日出日落一徉的长久呢?之:指前文所说的日出日落。

⑸四运:即春夏秋冬四时。

⑹汩没:隐没。荒淫之波:指大海。荒淫:浩瀚无际貌。

⑹羲和:传说中为日神驾车的人。

⑹鲁阳:《 淮南子·冥览训》说鲁阳公与韩酣战,时已黄昏,鲁援戈一挥,太阳退三舍(一舍三十里)。

⑼大块:自然天地也。《 庄子· 齐物论》:“夫大块喻气,其名为风。”成玄英疏:“大块者,造物之名,自然之称也。”

⑽溟涬:谓元气也。  太阳从东方升起,似从地底而来。它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穿过天空,没入西海。自古以来,从来如此。人不是元气,怎能与太阳一样地天长地久呢?花草不对春风的爱抚表示感谢,落叶也不对秋风的凋残表示埋怨,哪里有谁挥鞭驱赶着四时运转呢?其实万物的兴衰旨由自然。羲和呀羲和,是谁要你载着太阳落入大海的?鲁阳有什么德行,竟能挥戈驻日?这些传说逆道违天,实在是荒谬绝伦!我将要与天地合而为一,浩然与元气涅为一体。 

汉代乐府中也有《日出入》篇,它咏叹的是太阳出入无穷,而人的生命有限,于是幻想骑上六龙成仙上天。李白的这首拟作一反其意,认为日出日落、四时变化,都是自然规律的表现,而人是不能违背和超脱自然规律的,只有委顺它、适应它,同自然融为一体,这才符合天理人情。这种思想,表现出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光彩。

诗凡三换韵,作者抒情言志也随着韵脚的变换而逐渐推进、深化。前六句,从太阳的东升西落说起,古代神话讲,羲和每日赶了六条龙载上太阳神在天空中从东到西行驶。然而李白却认为,太阳每天从东升起,“历天”而西落,这是其本身的规律而不是什么“神”在指挥、操纵。否则,“六龙安在?”意谓:六条龙又停留在什么地方呢?这是反问句式,实际上否认了六龙存在的可能性,当然,羲和驱日也就荒诞不可信了。太阳运行,终古不息,人非元气,是不能够与之同升共落的。“徘徊”两字用得极妙,太阳东升西落,犹如人之徘徊,多么形象生动。在这一段中,诗人一连用了“似”、“安在”、“安得”这些不肯定、不确认的语词,并且连用了两个问句,这是有意提出问题,借以引起读者的深省。诗人故意不作正面的阐述而以反诘的方式提问,又使语气变得更加肯定有力。

中间四句,是说草木的繁荣和凋落,万物的兴盛和衰歇,都是自然规律的表现,它们自荣自落,荣既不用感谢谁,落也不用怨恨谁,因为根本不存在某个超自然的“神”在那里主宰着四时的变化更迭。这四句诗是全篇的点题之处、核心所在。“草不”、“木不”两句,连用两个“不”字,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显得果断而有力。“谁挥鞭策驱四运”这一问,更增强气势。这个“谁”字尤其值得思索。对于这一问,作者的回答是:“万物兴歇皆自然。”回答是断然的,不是神而是自然。此句质朴刚劲,斩钉截铁,给人以字字千钧之感。

最后八句中,诗人首先连用了两个诘问句,对传说中驾驭太阳的羲和和挥退太阳的大力士鲁阳公予以怀疑,投以嘲笑:羲和呵羲和,你怎么会沉埋到浩渺无际的波涛之中去了呢?鲁阳公呵鲁阳公,你又有什么能耐挥戈叫太阳停下来?这是 屈原“天问”式的笔法,这里,李白不仅继承了屈原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而且比屈原更富于探索的精神。李白不单单是提出问题,更重要的是在回答问题。既然宇宙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那么硬要违背这种自然规律(“逆道违天”),就必然是不真实的,不可能的,而且是自欺欺人的了(“矫诬实多”)。照李白看来,正确的态度应该是:顺应自然规律,同自然(即“元气”,亦即“溟涬”)融为一体,混而为一,在精神上包罗和占有(“囊括”)天地宇宙(“大块”)。人如果做到了这一点,就能够达到与溟涬“齐生死”的境界了。

西方的文艺理论家在谈到积极浪漫主义的时候,常常喜欢用三个“大”来概括其特点:口气大、力气大、才气大。这种特点在李白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李白诗中曾反复出现过关于大鹏、关于天马、关于长江黄河和名山大岭的巨大而宏伟的形象。如果把李白的全部诗作比作交响乐的话,那么这些宏大形象就是这支交响乐中主导的旋律,就是这支交响乐中非常突出的、经常再现的主题乐章。在这些宏大的形象中,始终跳跃着一个鲜活的灵魂,这,就是诗人自己的个性。诗人写大鹏:“燀赫乎宇宙,凭陵乎昆仑,一鼓一舞,烟朦沙昏,五岳为之震荡,百川为之崩奔”(《 大鹏赋》);诗人写天马:“嘶青云,振绿发”,“腾昆仑,历西极”,“口喷红光汗沟朱”,“曾陪时龙跃天衢”(《 天马歌》)。诗人所写的山是:“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 登太白峰》);诗人所写的水是:“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泻入胸怀间”(《 赠裴十四》)。李白总爱写宏伟巨大、不同凡响的自然形象,而在这些形象中又流露出这样大的口气,焕发着这样大的力气和才气,其原因就在这首《日出入行》的最后两句中──“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这是诗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自我形象。这个能与“溟涬同科”的“自我”,是李白精神力量的源泉,也是他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思想基础。

李白受老庄影响颇深,也很崇奉道教。一度曾潜心学道,梦想羽化登仙,享受长生之乐。但从这首诗看,他对这种“逆道违天”的思想和行动,是怀疑和否定的。他实际上用自己的诗篇否定了自己的行动。这正反映出诗人的矛盾心理。

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把述事、抒情和说理结合起来,既跳开了空泛的抒情,又规避了抽象的说理,而是情中见理,理中寓情,情理相互生发。诗中频频出现神话传说,洋溢着浓郁而热烈的浪漫主义色彩,而诗人则在对神话传说中人事的辩驳、揶揄和否定的抒写中,把“天道自然”的思想轻轻点出,显得十分自如、贴切,情和理契合无间。诗篇采用了杂言句式,从二字句到九字句都有,不拘一格,灵活自如。其中又或问或答,波澜起伏,表达了深刻的哲理,而且那样具有论辩性和说服力。整首诗读来轻快、活泼而又不失凝重。     

清高宗敕编《 唐宋诗醇》认为,《日出入行》“似为求仙者发”。 

 

相关文章

  • 相和歌辞 日出行

    日出东方隈, 似从地底来。 历天又入海, 六龙所舍安在哉? 其始与终古不息。 人非元气安能与之久裴回。 草不谢荣于...

  • 相和歌辞 北上行

    [唐代]李白 北上何所苦, 北上缘太行。 磴道盘且峻, 巉岩凌穹苍。 马足蹶侧石, 车轮摧高冈。 沙尘接幽州, 烽...

  • 相和歌辞 长歌行

    [唐代]李白 桃李得日开, 荣华照当年。 东风动百物, 草木尽欲言。 枯枝无丑叶, 涸水吐清泉。 大力运天地, 羲...

  • 相和歌辞 胡无人行

    [唐代]李白 严风吹霜海草凋, 筋干精坚胡马骄。 汉家战士三十万, 将军兼领霍嫖姚。 流星白羽腰间插, 剑花秋莲光...

  • 读古诗词之【汉乐府●薤露】点评

    《薤露》属于乐府《相和歌·相和曲》歌辞,原先它与《蒿里》都是古人出丧时唱的歌,相传齐国的田横不肯降汉,自杀身亡,其...

  • “交情通體心和諧,中夜相從知者誰”:司馬相如琴挑卓文君之辞《琴歌

    “交情通體心和諧,中夜相從知者誰”——司馬相如琴挑卓文君之辞《琴歌》二首讀賞 琴歌二首 @[漢]司馬相如[詩] @...

  • 碧痕乐府·相和歌辞·采桑

    春山北归雁,日暖自回还。 男儿东非去,写意梦斑斓。 高原齐筑路,志在丛岭间。 铁龙驰旷地,鬣狗望开颜。 曾约归期满...

  • 《相和歌辞·白头吟》 刘希夷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

  • 读诗 | 城里的月光

    相和歌辞·子夜四时歌·秋歌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本文一...

  • 相和歌辞·江南曲·鱼戏莲叶间

    作者:陆龟蒙(唐代) 鱼戏莲叶间,参差隐叶扇。 鸀鳿窥,潋滟无因见。 鱼戏莲叶东,初霞射红尾。 傍临谢山侧,恰值清...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相和歌辞 日出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clfs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