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好好思考》成甲笔记

《好好思考》成甲笔记

作者: 把酒话心事 | 来源:发表于2020-06-17 16:20 被阅读0次

    好好思考

    成甲

    自 序

    2019-12-28 15:50

    例如,真正能够用好多元思维模型的人,首先是一个充满好奇心、愿意探索各种问题背后的有效策略、发现现象背后的原理和规律的人。这样的人,不是把学习当作任务和困难,而是把获取智慧当作一种道德责任。如果不弄明白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是不会罢休的。只有这样的人,才会真正具有多元思维,因为他们会兴趣盎然地研究销售、政治、哲学、艺术、军事、人性、技术发展、金融、诗歌、医学、情报学……基本上,只要是人类的重要知识,他们都会感兴趣,并渴望找到背后的原理,最终自...

    2019-12-28 15:50

    正如查理·芒格常说的“我的剑只传给能挥舞它的人”。

    我们最熟悉的决策方式

    2019-12-28 15:59

    我们可以发现,虽然大家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不尽相同,但是,答案的来源非常相似:源于个人的过往经验。也就是说,我们做决策的依据,主要是个人的过往经验。

    2019-12-28 15:59

    不过,通过个人经验做决策,会越来越有局限性。几百年前,绝大多数中国人一辈子生活的圈子,也不会超出村落50里。对他们而言,在乡土村落生活30年的经验,就足以指导接下来一辈子的生活了。

    2019-12-28 16:00

    然而,今天,我们生活的村落已经扩展到了全地球,任何一个人的有限经验,都无法应对未来的问题。比如,你的父母怎么会有经验指导你如何在抖音时代建立自己的影响力?这时,我们需要有新的决策依据。

    这个时代最厉害的决策方式

    2019-12-28 16:09

    任总的这种思维方式真的独特。你想想,有几个人会在研究企业发展的时候,用物理学原理?又有几个人在制定公司战略的时候,用水利工程原理?因此,我们一定要追问:为什么任总在经营企业、面对未知风险时,会用这些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的学科概念呢?

    2019-12-28 16:10

    为什么说,用不同学科的原理做决策就比个人经验更有效呢?这是因为,更多人的经验比一个人的经验更可靠、更广泛,严谨验证过的结论比个人随机的总结更可靠。用那些超越了个人有限经验,被人类严谨、反复验证的跨学科原理和规律做决策依据,我们做出正确决策的概率就会大幅提升。

    2019-12-28 16:10

    这是这个时代最厉害的决策方式

    打破学科间的壁垒

    2019-12-28 16:14

    我想,更重要的原因是,大多数人以为从跨领域中寻找解决方案,就是要学很多陌生的新知识,这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可能难度太大。这个想法是阻碍我们跨学科学习的重要误区,其实:跨学科学习的关键根本不是学习更多的知识,而是找到不同领域间面临的共同问题。

    2019-12-28 16:15

    不同领域间面临的共同问题。因为,尽管各个行业看起来差别很大,但从本质上来讲,每个行业或者学科都是人们在解决某些问题时发展起来的。只不过,相同的问题,在不同的行业出现时,披上了不同专业术语的外衣,让我们误以为它们是不相干的问题罢了。

    2019-12-28 16:16

    很多时候,在某个领域是全新、陌生的问题,而在另一个领域可能是已经经过很长时间研究和分析的老问题了。只是由于人为的专业学科的划分,我们不知道其他领域发生的事,再加上一些专业名词的阻碍,我们更难理解不同概念和方法究竟在解决什么问题。这就导致我们以为隔行如隔山,误以为其他领域的知识和自己毫不相关。实际上,一旦脱下问题的外衣,

    2019-12-28 16:16

    去看内在的结构,不同领域解决方式的策略,都是可以给我们启发和借鉴的。

    2019-12-28 16:16

    我之所以提倡跨学科地寻找各个领域的思维模型,就在于不同领域都在解决相似的问题,而每个领域中解决某类问题的发展水平是不一样的。我们可以去找那些发展水平更高领域的解决方案,搬到发展水平较低的领域。这就是创造性学习,也是我们解决创新问题的一种重要策略。

    构建深度思考力的底层逻辑

    2019-12-28 16:20

    换句话说,未来的竞争,对我们洞见问题本质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那么,我们怎么才能提升这种洞见力呢?要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先要理解一个简单的公式:思考力水平={你做出的假设}与{事物发展规律}的重合度

    2019-12-28 16:23

    因此,提升我们洞见能力的关键不在于学习更多的知识,而是找到更底层的规律。过去仅靠积累经验和知识点的学习方法之所以落后,不是因为它不能学习更多的知识,而是因为这种方法在“知识量”

    2019-12-28 16:23

    的积累上花了太多的时间,而很少触及问题背后的规律和原理,所以就无法大幅度突破自我认知的边界。要掌握更多的原理,就要从学习掌握多元思维模型开始。

    什么是多元思维模型

    2019-12-28 16:24

    长久以来,我坚信存在某个系统——几乎所有聪明人都能掌握的系统,它比绝大多数人用的系统管用。你需要的是在你的头脑里形成一种思维模型的复式框架。有了那个系统之后,你就能逐渐提高对事物的认识。

    2019-12-28 16:24

    然而,我这种特殊的方法似乎很少得到认可,甚至对那些非常有才能的人来说也是如此。人们要是觉得一件事情“太难”,往往就会放弃去做它。

    2019-12-28 16:26

    比如,两人一起上班时,迎面碰到领导,但对方没有和他们打招呼。其中一个

    2019-12-28 16:26

    人会想:“领导可能没看到我。”而另一个人会想:“领导是不是对我有意见?”对同一个现象,由于我们有不同的解释方式,所以接下来其对我们的影响也完全不同。

    2019-12-28 16:26

    由于我们做的一切决策,都与我们已有的信念、观点和解释方式密切相关,所以,我们所拥有的思维模型就成为影响我们各种行为的重要因素。换句话说,如果我们能够用基于原理和规律的思维模型替换旧的基于个人有限经验的思维模型,就等于在给我们的认知系统更新换代,升级了最好的发动机。

    2019-12-28 16:28

    大多数人只使用学过的一门学科的思维模型,比如说经济学,试图用一种方法来解决所有问题”。

    注 | 积极心理学治疗抑郁症就是,我觉得需要其他知识框架来充满,例如佛学,家庭治疗,沟通技巧等等

    2019-12-28 16:29

    在这段话里,芒格对如何洞察事物本质,给出了以下两个建议:(1)我们应当构建一个基于思维模型的知识体系。(2)这些思维模型应当是来自多个重要学科的重要原理。

    2019-12-28 16:30

    2019年5月,我在美国采访查理·芒格时专门问他:“究竟什么是思维模型,你是如何寻找思维模型的?”芒格笑了笑,说:“其实很简单,你在解决问题时,要关注哪些做法有效、哪些无效。”

    2019-12-28 16:30

    芒格的合伙人怕我没理解,补充道:“芒格先生把那些持续有效的方法总结起来,这就是思考这类问题的思维模型。”

    2019-12-28 16:30

    对查理·芒格而言,所有能够持续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都可以称为思维模型

    2019-12-28 16:34

    从这个角度去思考时,我就会发现,芒格不像大多数人,在遇到问题时只想着如何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而是会在具体问题答案的基础上,提炼更普遍的方法,即把答案从具体问题中抽离出来,抽象成有效的策略,指导解决未来的类似问题。这种批量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质上是从现象中抽象规律和原理——不断追问问题和答案的背后是否隐藏着更具普遍性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原则。这些解决问题更具普遍性的思路、原则和规律的积累,能够让

    2019-12-28 16:34

    我们越来越有智慧。

    2019-12-28 16:35

    前一段时间,我发了一条朋友圈:“智慧的人生,就是坚持做一定会赢的事。”

    2019-12-28 16:35

    而在我们能力提升的道路上,坚持用更有效的决策原理来提高个人的有限经验,就是一个不断增加获胜概率的事情,坚持越久,优势越大。这也是查理·芒格在90多岁的时候,仍然能不断在商业投资上做出高质量判断的原因。

    多元思维模型建立认知竞争力的底层逻辑

    2019-12-28 16:38

    所谓“PDCA”,又称戴明环,是管理学中的重要理论。它认为我们可以通过制订计划(Plan)、执行计划(Do)、检查任务(Check)、处理改进(Action)来不断改善结果。为什么在社会上吃得开的人,往往是敢想、敢干、敢于尝试的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试错的次数比别人多,获得的反馈更多,也就比别人有更大概率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2019-12-28 16:42

    随着环境变化越来越快,问题越来越复杂,我们不断试错积累经验的成本会越来越高,而积累经验的有效期越来越短。你花3个月琢磨出来的抖音营销技巧,一旦火了,不到一个星期,就有人模仿抄袭。怎么办?这时,我们就需要新的成长方式——深度思考型成长。

    2019-12-28 16:43

    深度思考型成长路径的假设完全不同,它认为: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我们不需要重新造轮子,很多问题前人已经发现和总结了高效的方法和规律。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能否从各种貌似新问题的现象中,洞见问题的本质。能够快速洞察问题本质的人,就能比积累经验的人,用更短时间找到更好的答案。

    2019-12-28 16:44

    显然不是。在和李靖多次交流后,我发现他的学习方法和大多数人不一样——很多人学习时是漫无目的的,遇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而他极为重视剖析和界定问题的本质。在讨论问题时,他的口头禅就是:“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他习惯于不断思考一个问题的本质是什么,然后寻找科学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李靖的做法,就是我所说的典型的深度思考型学习。

    2019-12-28 16:44

    这种思考问题方式的特点是:(1)要花很多时间去分析问题的本质。(2)要花时间学习前人发现的、自己还没掌握的原理和规律,丰富自己的知识库。

    2019-12-28 16:45

    简言之,深度思考型学习是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通过洞悉问题本质,利用已有规律(思维模型),直击问题要害的成长模式。它的本质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续前进。

    2019-12-28 16:45

    在这个成长逻辑下,成功的要点是:(1)洞悉问题的本质。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积累跨学科的知识和经验,能够准确地看到问题的本质。(2)掌握大量原理和规律。不是靠自己一个人实践摸索,而是花时间学习全人类的最佳实践或规律和原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考和解决问题。

    2019-12-28 16:46

    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我们也要建立自己学习的“传感器系统”,从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思想实践中,跨学科地获得思想情报,掌握不同学科的思维模型,从而深入剖析问题的本质,及时调整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2019-12-28 16:47

    这个道理说出来其实很简单——做系统级能力建立的事情,能带来系统级优势的长期回报,做别人不做的事情,才有差异化的竞争力。但是,人总是会被眼前能立即看到的赚钱机会吸引,而不敢坚持未来很长时间后原本一定会赢的事情。

    2019-12-28 16:48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回到本文开头的问题:不学习思维模型是否可以成功?答案是可以,但概率越来越低。而掌握多元思维模型学习力、具备深度思考力的人,在未来的变化中,成功的概率要大得多。

    多元思维模型解决问题的四个层次

    2019-12-28 17:11

    查理·芒格说:“想要变聪明,你要不断地问: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2020-03-18 21:27

    带着这个问题,我发现,如果不是在“动批”买衣服,而是换了其他场景,如买车或进行商业谈判,这个“从脚脖子上砍”的策略就不太好使了:一辆车定价40万元,我和导购砍价4万元,不被保安轰出来才怪。这时,我们就看到这个有效策略的局限性。那我们就要追问,“从脚脖子上砍”背后的原理究竟是什么?

    2019-12-29 13:58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给了我们一个宁死不屈的思维模型,可是“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又给了我们识时务者为俊杰的思维模型。遇到问题究竟该“玉碎”还是“留青山”呢?我们就晕了。这就是简单经验抽象模型的局限性

    2020-06-11 13:07

    当我们把解决问题的策略追溯到学科原理的时候,思维模型的可靠性、准确性就会大幅提高。这是因为学科原理大都经过人类严格的检验,这让我们做决策的依据更加可靠。所以,芒格强调在各种有效策略中,最重要的就是重要学科的重要原理,这也是我们通常说的狭义上的思维模型。

    2020-03-19 08:16

    第四类的思维模型视野是最宏大、抽象和底层的,也是最影响一个人底层基础认知信念的模型。

    2020-03-19 08:16

    信念的模型。再次强调一下,这四个类型的思维模型,并不存在简单的“谁好谁差”的问题,而是各有所长,适用环境和条件不同

    2019-12-29 14:00

    ,而学习这四类思维模型的方法可以总结为棱镜分解法

    2019-12-29 14:01

    今天我们也需要一个拆解问题答案深度的三棱镜,从日常问题中挖掘出不同层次的思想。这个思想的三棱镜就是,问题不仅要跨领域地寻找答案,还应在获得答案的基础上继续追问——这个答案起源在哪里?背后更基础的原理是什么?能不能用更底层的学科解释这个问题?这些原理背后的思维方式是什么?我能从经验技巧、方法流程、学科原理和哲学视角不同层次找到不同的解释吗?

    2019-12-29 14:01

    ,叫“破解消费者需求密码”。

    2019-12-29 14:01

    课上提出一个非常有用的营销工具:需求三角

    2019-12-29 14:01

    需求=能力+目标物+缺乏感

    2019-12-29 14:02

    说到寻找答案源头,这里有一个小技巧:寻找答案相关领域的经典著作和教科书。教科书就是专家们整理的本专业的重要原理。于是,我就找来市场营销的经典教材《营销管理》,结果在第一章开篇就看到需求的定义:

    超越答案寻找更底层的思维模型

    2020-03-19 08:25

    顺着这个思路思考,我发现,真的有很多商业创新是在思维方式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变为以别人为中心的过程中产生的。比如最早互联网网站的内容都是编辑自己写(以自我为中心的模式),后来生产新内容的压力越来越大(我快无话可说了),就产生了新的内容生产模式“用户生产内容”(以对方为中心,让用户说话),如论坛文章、游记攻略、微博信息

    2019-12-29 15:19

    从此,我开始喜欢读历史书,尤其是人物传记。因为历史人物传记是非常好的学习新思维方式的教材。

    2019-12-29 15:23

    显然想不到。顺便说一句,读历史书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把自己代入历史场景中,考问自

    2019-12-29 15:23

    的做法”,只有回到当时的场景里,我们才能看到前人精妙的思维方式

    2020-03-19 08:31

    换句话说,恺撒的做法,在思维方式上给了我两大启发:1.质疑我们提出的问题本身。找不

    2020-03-19 08:31

    到答案的时候,我们可以问自己:是不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本身就是错的?

    2020-03-19 08:31

    .从困境的源头思考问题。大多数人接受了暴雨给自己带来的困境,只是想如何应对困境。恺撒却从困境的源头思考——我虽然控制不了暴雨,但是我可以改变洪水的流向。为什么暴雨带来的问题一定是我的呢?

    2020-03-19 08:31

    后来,这两个思维方式都成为我最核心的思维模型——“质疑问题”“改变源头”。这是恺撒穿越千年时空,送给我的底层思维模型礼物。

    2020-03-19 08:32

    比如我读过一本介绍密码学发展历史的书《码书》。

    通过读书寻找思维模型的三个方法

    2020-03-19 08:43

    所谓“不读书法”,是指一旦我们读书时看到对自己有启发的思维模型,我们就合上书,停止阅读。

    2020-03-19 08:43

    你可能会奇怪:啊?这算哪门子读书法?为什么看到有启发的内容就不读了呢?这是因为读书不一定都要花时间在“读”上,如果你是想要掌握知识,那你最应该花时间的地方是“思考”和“练习”,而非“阅读”。

    2020-03-19 08:44

    举个例子,如果我现在只有半小时读书,我会这么做:(1)拿出一本书/一篇文章,看目录或快速浏览,翻到自己感兴趣的段落。(2)一旦读到自己觉得有用/有趣的地方,就停下来合上书。

    2020-03-19 08:44

    从打开书到结束读书,一般不会超过十分钟。那剩下的时间干什么呢?当然就是“思考提问”环节啦。这时我就会:(1)拿出纸和笔。(2)向自己提问。

    2020-03-19 08:45

    为什么刚才这个点让自己有启发?它在解决什么问题?·生活中还有类似的问题吗?自己能把这个启发点用在生活中吗?·这个启发点有没有其他类似的知识?

    2020-03-19 09:09

    例如,读像《第五项修炼》这样的书,我们不着急看书,而在打开书之前,先问自己一个问题:这本书要讨论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不过,要回答这个问题,就涉及另一个基础问题:如何找作者要讨论的核心问题呢?通常,我们的想法就是从头到尾读一遍,总结提炼核心问题。其实我们有更高效的方法,那就是可以通过研究图书封面或封底上的内容发现主旨。这是因为,一般出版社的编辑为了让读者快速了解是否

    2020-03-19 09:09

    需要购买这本书,都会主动提炼全书的核心观点做导读。当然,有时封面或封底上没有也没关系,你还可以去序言或者后记中寻找,因为,大多数作者很难抵挡住在全书开头或结尾处总结自己核心观点的诱惑。

    2019-12-29 15:41

    当然,并不是每一本书都像《第五项修炼》一样,能从序言中直接找到关键词网。这个时候,除了带着问题去搜索外,还有一个小技巧,那就是直接上网搜索别人制作的思维导图,也能帮我们节约时间,快速找到核心关键词,建立全书的关键词网。

    2019-12-29 15:44

    说了这么多,我想表达的是,每个作者在书中提出的思想、观点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思维方式有密切关系。而我们在读书的时候,由于只能看到被文字记录下来的观点和思想,却看不到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过去的人生经历、形成的思维方式,就很容易孤立地、静态地理解作者的观点。

    2020-03-19 09:11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只重视看得见的、作者写出来的知识,而忽略作者写下这些

    2020-03-19 09:12

    内容时的时代、环境、心理等背景,就很难说真正理解了作者的思想,甚至可能误读作者的思想。

    2020-06-11 12:16

    比如,网上有一篇阅读量颇高的文章,讲我们应该向巴菲特学习时间管理,文中介绍了巴菲特有一个叫“三步走”策略的独特时间管理方法。第一步:列出你想要完成的二十五个目标,这个大多数人做过。第二步:选出排名前五的目标,这个也没什么新鲜。最关键的是第三步——把所有时间聚焦在完成前五个目标上,对于后二十个目标,要坚决消灭,像躲避瘟疫一样避开,要不惜一切代价去避免做接触其他目标的事情。一般我们的做法是,如果能够多做一些,就多做一些。而巴菲特的方法,显然...

    2020-06-11 12:16

    我有一个朋友看完后,受到非常大的启发,决心要向巴菲特学习,聚焦五个目标。这时,我提醒他:巴菲特的方法听起来是挺好的,但是,你不能简单孤立地看巴菲特的方法,你必须考虑他提出这个时间管理方法的背景是什么,是讲给谁的,在什么时候讲的,目的是什么,这个方法是否适合所有人、所有阶段。不了解作者没说出来的这些前提,照抄作者“说出来的部分”,是非常危险的。实际上,如果读过巴菲特的传记,你就会知道,巴菲特早年的时候也参加很多行业活动,为了他投资的公司能...

    2020-06-11 12:17

    重要的是积累经验、资历和阅历,这个时候可能多接触世事很重要。而当你成为一个有巨大社会影响力、人人都来找你合作的人物时,你自然要拒绝很多事情,把精力聚焦到你身经百战后选择的关键目标上。巴菲特后来之所以强调这个时间管理方法,是因为那时他已经有能力挑战高难度、高价值的目标了。而巴菲特长久以来的思维方式就是要利用时间的杠杆做大事,所以,他才要拒绝各种相对低价值的目标,极度专注。如果我们不理解巴菲特的这些思考过程,直接看文章的结论,往往就南辕北辙...

    2019-12-29 15:47

    所谓“知人论世”是指,我们为了弄明白一件事情,既要了解这个人,也要研究人物所处的时代。这四个字,一下子点醒了我:要在小说大量故事情节的背后,看到更深刻的逻辑线索,就要跳出文字,回到作者和他所处的时代。同样的道理,我们在读书的时候,也可以利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跳出书籍本身看到背后的思维方式。

    2019-12-29 15:50

    因此,读书寻找思维模型的第三层境界,就是要跳出书籍,知人论世,再回来看书。

    2019-12-29 15:51

    其实,我们之所以要“知人论世”地深究一个思想,其核心本质是要理解一个思维模型的产生条件以及由此产生的适用边界。

    2019-12-29 15:52

    。越伟大的观点和道理,就越需要我们深入理解字面意思之外的背景,如果我们不理解其产生的前提和适用的边界而盲目套用,将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情。这一点,做投资的人感受可能会更深。有一次,我和当年最早投资京东的一个投资人聊天,他就感慨道,当初投资京东的时候,他总结分析了一套估值逻辑,让自己下定决心投资京东,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可是,正是这次成功的投资逻辑,让他在拼多多出现的时候,不屑一顾,结果错失重大投资机会。其实,我们每个人又何尝不是活在自己过去...

    2019-12-29 15:52

    投资

    2019-12-29 15:52

    人更容易看到活在过去的代价,从而注意到自己过去有用的思维模型的局限,而我们大多数人缺乏这种高效的反馈,陷入经验的陷阱而不自知。

    2019-12-29 15:54

    因此,我们在学习任何一个思维模型时,都应该有一个意识:没有正确的思维模型,只有适合某种情况的思维模型。任何一个思维模型都归属于人类解决某类问题众多思想中的某个支流。每个思想支流,都有自己适应的前提条件和环境。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我们能够把人类所有的思想按照其类型进行归类的话,那么看似浩瀚的知识海洋,往往也只有有限的哲学思想类型。只是这些思想类型在不同的时代条件下,以各种重组、变异的形式,在各个领域幻化成各种具体的“有效策略”。因此,如果...

    工作中学习思维模型的核心方法

    2019-12-31 23:26

    做笔记的目的不是记录下别人的想法或观点,而是要借鉴别人的思想和做法,改进我们自己的知识体系,寻找解决问题更有效的策略。

    掌握思维模型的实战方法:超一流学习法

    2019-12-31 23:35

    他说:“跟一个高手学习,得其十之一二,远胜跟一个平庸的人学的十之八九。”

    2019-12-31 23:43

    因此,有时候我会和大家调侃地讲快速进步的“地理决定论”——你在哪里,往往比你做什么还重要。换句话说,比努力更重要的是加入高质量的网络。在高质量的环境下,你更容易遇到在这个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超级人脉。因此,环境不决定努力程度,但环境会成倍地放大你努力的效果。

    2019-12-31 23:58

    加入高价值的网络后,环境会时不时给你提供一个打开新世界的机会。因此,你的进步速度很可能十倍于停留在低价值网络中的努力。

    2019-12-31 23:58

    一个环境是否更容易产生创新机会,其关键在于:这个环境是否提供高频、高质量的信息、物质与能量的交换。越多元化的要素、越频繁的交流,就会带来越多的创新可能。两个生态系统的过渡地带,生物多样性最丰富;人脉、信息和资金交流汇合的地方,变化丰富,给人的启发和成长也是最多。

    2019-12-31 23:59

    大多数人而言,我们所在的基础网络无非是四个环境:城市、工作、家庭、圈子。

    2020-01-01 00:01

    很多人觉得上商学院,动辄几十万元,太贵了吧。现在再牛的大师课程,在互联网上都能非常方便地获取,干吗花这个钱呢?其实,从加入网络的角度,我们就可以理解,人们买的最重要的不是知识,而是环境,是价值网。

    2020-01-01 00:02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加入好的群体、接近超级人脉,比你自己努力更重要。因为,你可以在这样的环境下获得更高质量的人脉、更好的思维方式、更多的有效策略,进而提炼出更有效的思维模型,加速自己成长。

    2020-01-01 00:02

    面对面学习的重要性,但是也必须承认,我们并不是一直都能很幸运地找到这样的老师。如果不能在现实中和高手建立联系,我们还可以退而求其次,阅读大师和高手的书籍或文章。这个时候,寻找

    2020-01-01 00:02

    大师的书籍,也算寻找超级人脉。

    2020-01-01 09:13

    花半秒钟就能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2020-01-08 10:23

    关于这个问题,《情景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这本书给出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思路。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出了一个获得解决复杂问题的渐进路径:我们可以通过加入一个合法的实践共同体,在这个实践共同体中,学习者从边缘参与逐步过渡到中心。

    为什么要具备跨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0-01-08 10:42

    美国密歇根大学复杂性研究中心“掌门人”斯科特·佩奇认为“一个人是否聪明不是由智商决定的,而取决于思维模型的多样性”。他把这种现象称为多元思维模型的“多样性红利”。在他看来,拥有多种思维方式的人更有创新力和灵活性。

    2020-01-08 16:54

    只要是人类的思维模型,都必然体现的是一个残缺的世界,都必然忽略了真实世界的某个部分。

    建立跨学科知识体系的桥梁——看到相似性

    2020-01-08 17:06

    我们公司之前招聘过一批非常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作为初级设计师培养。我发现,这些设计师很努力,也很爱学习。可是,他们从来不看设计之外的书籍。我非常诧异,就问他们:“为什么不看看历史、哲学、经济学的书籍?”结果,他们更诧异地看着我说:“我干吗要学那些?我只想做设计师。”…………

    2020-01-08 17:07

    其实,很多时候,人们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都是从其他领域的解决方案中获得启发。而不同领域看似无关的问题,只要我们找到更底层的相似性,就能提炼出跨学科的基本问题。通过研究这些基本问题在不同领域的解决方案,能够极大地开拓我们的眼界和思路,创造性地解决问

    2020-01-08 17:07

    支撑跨学科知识体系的骨架——结构化思维

    2020-01-08 17:10

    通常,人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总是上来就想有一个答案和解释。可是高手的思维方式却不一

    2020-01-08 17:10

    他们遇到一个复杂问题的时候,先不着急找答案,而是用一个思维框架来分析:这个问题背后的基本问题是什么?解决这种基本问题的核心思路是什么?有什么分析这类问题的常用结构框架?

    2020-01-08 17:14

    所谓“结构化思维”,和我们一般习惯的在解决问题时从细节入手不同,它是全局视角,重视问题的核心与结构,然后再以此为基础去理解细节

    2020-03-17 08:20

    遇到问题时,我们往往只是顺着自己的直觉思考:这个问题怎么解决?而很少有意识地回头问自己:这个问题和哪些学科、领域相关?其实我们只要记住:凡有问题,必有结构。我们用“厘清问题—归类领域—寻找结构”的流程,就可以把人类积累的各种重要模型用在解决自己的问题之上了。

    2020-03-17 08:22

    好了,到这里,我们就介绍了多元思维模型知识体系的核心内容:用基本问题作为思考的起点,借助思维方式打通跨领域知识。用结构化思考构建系统骨架,寻找问题的相似性,串联跨界知识

    多元思维模型综合应用之降维攻击

    2020-01-01 00:06

    查理·芒格常说:永远用最基本的方法去寻找答案。背后的道理就是,最基本的方法往往剥离了各种复杂的诱惑,让我们直抵本质。那些越本源的思维方式,反而越有深刻和长久的解释力。

    多元思维模型综合应用之变换尺度

    2020-03-17 08:53

    那就是解释所有问题,都从三个不同尺度找原因:宏观尺度的长期原因、中观尺度的中期原因、

    2020-03-17 08:53

    微观尺度的眼前原因。

    2020-03-17 08:59

    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就曾提出记述历史的三种时间尺度:最长的时间尺度关注的是一个地区的地理和气候环境;中等的时间尺度,关注的是社会和文化层面的因素;而短时间尺度关注的是具体的历史事件。这种思维方式观察历史现象,就是拉大思考尺度研究

    2020-03-17 08:59

    历史。在生物学领域,达尔文的进化论发现,显然也是用宏大时空尺度思考下的结论。类似地,在军事领域中,《孙子兵法》开篇就把军事分析分为“道、天、地、将、法”五个层面,我们更通俗的说法就是“天时、地利、人和”;而在商业战略方法论中,阿里巴巴的前总参谋长曾鸣,也提出过思考商业战略的“点线面体”方法。

    多元思维模型综合应用之聚焦关键

    2020-03-17 21:17

    雷军总结道:“聪明、勤奋不保证你能成功,真正重要的是顺势而为。”

    2020-03-17 21:18

    很多人以为,人生的成长进步是一个逐步前进的过程,一步步发展壮大。因此,一般我们总是认为,努力就是每天比昨天进步1%。现实是,人生是非线性的,人的成长轨迹往往是断崖式或者拉升跃迁式的

    2020-03-17 21:19

    影响我们一生的,往往是那些看似普通,但对未来产生巨大影响的非线性事件

    2020-03-17 21:23

    如果我能找到一个判断一件事情是否值得长期做的原则,那么,我就能够拒绝生活中绝大多数平庸的机会。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我逐渐提炼出寻找自己关键时刻的五个原则。

    2020-03-17 21:26

    这个案例给我们的一个启发就是,在人生遇到的无数个选择里,很多问题耗费了我们的精力,但没有改变我们的生活。我们要反过来,先从结果思考,从非线性的结果思考,坚持做长期看有大概率、高收益的事情,这样才能让我们从各种各样的诱惑中跳出来,抓住真正的关键问题。这让我不由得想到,查理·芒格的一句话:“我之所以能有今天,靠的是不去追逐平庸的机会。”

    当当云阅读笔记  来自当当云阅读 for Android

    --dangdangbookid1901168400 for Android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好好思考》成甲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cpsx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