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读后感
在高中阶段,我间读过《活着)的节选部分,后来是于暑假期间对它进行全篇阅读的,也是一口气读完没有停留。作者余华以平淡的口吻,叙述了高贵坎坷又令人震撼的一生。读这本书,我不能说我读懂了些什么,只能说读到了些什么。
对(活着》这本书,印象最深的就是主人公福贵坎何不平的生,以及他早中年生话所处的那个时代。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悲真,而对于所处时代的人们来说,从生存到生活、从物质到精神都是种挑战与考验。
《活着》所描述的社会年代主体是中国的近代,而近代于中国又是为多事之秋。作者把人物框定在那个时代,而表现出对生存与生命的深思是具有深刻意义的。可以肯定地说,福贵是底层大众中生活的强者,人生的悲欢离合于他都经历过,他也哭过痛过。那个时代给予他太多的不幸与悲哀:风霞因难产而死去、有庆因“献血”而死去、家珍在不断的打击与病痛的折磨中死去、二喜与苦根的死去..而他并没有放弃生存的权力。时代练就人,练就了形形色色的人,有的是时代的傀儡,有的是时代的强音....福贵就是一个生动的示范。
首先,福费是一个堕落的懦者走向坚强的。福贵的早年家庭条件是很优越的,而他却不知珍惜,经常吃喝嫖赌,不会过日子对他的妻子家珍时常拳脚相加,本该幸福的家庭也在他的手中毁灭,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但他还算是觉醒着,没有以死来终结自己的生命。我想的是:福贵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不断衰败的时代,而他却由堕落走向坚强,无论是被强征后经历的枪林弹雨还是痛失子女,他都挺过来了联系到现实社会呢?我们发现了很多问题。现在社会也存在很多奢靡之风气,社会是进步的,而有很多人却过着福贵早年时的生活富二代、官二代生活靡废,亦不检点。当然只是一部分,但他们就是是福贵的缩影,不懂得珍惜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对自己的青春随意挥霍。他们有一种“砸钱”心理,认为有钱就是任性,有钱就是比别人高人一等,就算出了事,也能用钱“砸平”。不能否定的是,社会和家庭都脱不了干系,不忘过去,知本是我们所必需的,于这点这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其次,在那个不安的年代,在对生存与生活的极度满水下,表现出了人性的多面性与多样化。有人说过:一切存在都有其合理性。先抛开它的绝对化倾向不说,它至少说明了一点:人性伟大但也可怕。战争中福贵与春生共甘苦、同死,而在公社时期,为了一个芋头,王四竞厚颜无耻的去抢风霞的芋头同样在命运的危急时刻,却展现出不同的人性。我们在讶异的同时也会有很多的感触,生存与生活是有很大距离的。在这段距离中,有的人坚持了自己,而有的人却迷失了自己。二喜失去凤霞后坚强带着他与凤霞的孩子苦根生活下去,福贵亲人的相继离去直至他孤身一人,他们在生存线上挣扎着,却没有放弃活下去的权力。而于王四等人,似乎是命运的多舛使他们变得麻本不仁,只是机械的活着,这也是人的另一种本性体现他们都在不幸的年代中活着直至消磨殆尽。我们应该看到他们当中所体现的积极的一面,理性深刻多面的思考。
最后,我读到的是命运的多舛对人的锻造我想生活的坎坷才能磨出阅历的茧子,没有人一生都是顺风顺水的。即便有,也便失去了生命的意义人们常说:生命在于它的宽度而不是它的长度,而命运的坎坷就是对生命宽度的拓展。读《活着》使我想到了《花田半亩》的作者田维,从她身上我读到细腻感伤而又不屈的声音命运的不公只让人心痛,但她是一直与命运抗争着,直至流尽最后一滴眼泪这与《活着》中的福贵是有相似之处的,无论是活着生抑或活着死,我们都要正视。我们痛心之余更需要反省:人必定要活着,至少要有必定要活着的信念。现在世界上自杀的人越来越多,有专家称是因为现代的生活压力太大了,不可否定这是其中原因之一,但为什么有的人明知自己生命将竭却仍旧顽强的抗争下去,哪怕只剩一秒! 这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活着》主要叙述了福贵一生的坎坷史,命途多舛在他身上磨出厚厚的茧子,而这种茧子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