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19.07.09好文分享《不要为了追求社会认同而做事》

2019.07.09好文分享《不要为了追求社会认同而做事》

作者: 善呐 | 来源:发表于2019-07-09 22:30 被阅读0次

如果你为了被社会认同,拼命去迎合主流标准,说大家喜欢听的话,做大家喜欢的事,最后的结果是,你不是被认同,而是被忽视。建筑家保罗·谢菲尔德(Paul Shepheard)说:“主流是一种非常强大的潮流,人在其中无法思考。”苏珊·桑塔格说,人类社会中两个最主要的偏见,是用性别和年龄来给人贴上标签,粗暴地认为,男人就应该如何如何,女人就应该如何如何,年轻人就应该如何如何,老年人就应该如何如何。直到今天,期望个体服从针对性别和年龄的固化偏见依然是社会主流,比如人们经常会说,“一个女孩子家,要学这么多东西干吗”,会说“女人嘛,干得好不如嫁得好”,会说“人老了嘛,遛遛狗、浇浇花就够了,折腾啥啊”。而正是这一张张标签,把人的想法限制住,行动束缚住,让人没有勇气去想、去做与众不同的事。

知乎上曾有人问:“我在高中见到了很多优秀的青年,他们知识面丰富、心忧天下、自我觉醒,但感觉他们在慢慢平庸,言必谈体制,言必谈世家,除此之外就是吃喝玩乐。在大学,曾经的高中牛人慢慢腐化,翘课又不看书、偏激又没有立场;出身富贵的没有意志、自控力和梦想;寒门的顶尖却不去学习应试之外的东西,知识面很窄。只有理想却没有梦想。这是在不断优秀中走向平庸吗?原因有哪些?”

我想这个问题用苏珊·桑塔格的一句话就可以回答:“我是个异端,而且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异端,但大多数人不得不选择中庸之道。”从优秀到平庸的过程中,其实有一样东西没有变,就是他们所做的所有事情,都在似乎不可避免地寻求着他人对自己的认同。高中时代,在高考的重压下,学生们普遍在情绪上有一种叛逆、逃脱或者释放的倾向。其中的一部分学生寄望于课本外的世界,相较于其他人,他们有更丰富的知识、更宏大的关切主题,而这些很容易帮助他们树立起优秀甚至“才子”的形象,而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这些会给他们造成极大的心理满足,并可一定程度上缓解高考带来的焦虑。大学时代的游戏规则全然换了一套,“心忧天下”不再是一种可以获得社会认同感的行为,而大学中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突然让他们变得无所适从,于是他们不知道到底应该怎样表现才能保持之前的光辉形象,所以就干脆自我放纵、自暴自弃起来。他们没有树立起一个坚强的内核,一个由自我认同、自我接纳所构筑的坚强内核。当缺少可以让内心安稳下来的独立标准时,每个人只能随波逐流。而只有逃脱献媚于他人的牢笼,才能真正获得自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9.07.09好文分享《不要为了追求社会认同而做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crqk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