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感,没错,就是“数感”。
当我第一次听了这个词之后,顿时疑问就来了。我听说过乐感,语感,美感和触感等,却从未听说过“数感”。殊不知这个概念在国外已经流行了多年,培养了无数的数学达人。而在我国,“数感”一词直到2001年才首次在我国数学课标中出现。
数感为何物?还记得当年为了学习数学,死记硬背也硬要把乘法口诀背地滚瓜烂熟,为了写一篇像样的作文,不知将多少篇作文模板塞进那颗小脑袋。岂不知对大脑进行了高强度的伤害,对创新能力千百次的抹杀。这就是童年乃至小学,初高中的学习经历,以至于到现在我还潜意思地靠记忆力来学习。令人遗憾的是脑细胞在此种填鸭式的学习中,早已疲惫不堪,叫苦不迭,活性几近消失殆尽。
学习是一种痛苦吗?如果童年的时候有一个懂得如何培养孩子的父母将是多么幸福的时光啊。我没有这样的童年,但我想为我的子孙后代创造这样的环境,这与富贵贫穷无关,与物质的给予无关,而与父母是否愿意为孩子这样付出有关。
数感是指对数的含义,计数的技能,数的顺序大小,数的多种表达方法,模式,数的运算及结果的准确感知和理解等。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它是建立明确的数学概念与现实问题联系的桥梁。美国的小学生数学课看起来很简单,有时候就是带着小朋友数数,或做些游戏,但其实他们的用意却是在建立孩子的“数感”,让学生多维度地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在幼年的时候,这些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远远胜于运算速度的快慢。培养孩子的数感,0~6岁是黄金时期,因为这时孩子神经元细胞高速发展。
而中国的父母们,一开始就是给孩子报各种学习班,背上大量的古诗词、报速算班、心算班,生怕自己的孩子落后于别人,更别提对什么数感的培养与建立了。众所周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果还没有打好地基基础,没有钢筋骨架和水泥混凝土的浇灌,上层的建筑能牢固吗?经得起风吹日晒雨淋吗?这种对大脑破坏式的开发和施教,如果没有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其教育的结果只能适得其反,紧接着就是接踵而来的各种厌学,逃学,不听管教,而此时父母们就相当无助。自古中国的父母不怕穷,不怕累,就怕床前无孝子,教子而无方。
任何东西都是由具体到抽象,再到更深抽象的过程。如果没有这一过程,就很难有所创新,有所创造。例如:在我们没有见过真正的汽车之前,你很难想象出来它长的什么样,几个轮子,几扇窗,几个座位,那么在学美术时,根本就无从谈起。数感也一样,如果你没数过手指头或者火柴头之类的,你很难理解1+1为什么大于1。数感是一种感觉,一种本能的反应,而不是死记硬背。
若不是当初被逼,也许我应该是数学家那么对于0到6岁的孩子,怎么建立或增强他们的数感呢?一般是从孩子的视觉,听觉,和触觉方面去锻炼,增强孩子的神经元细胞,让神经元细胞相互连接成网状,形成一种对数字特有的感觉。其实这就是提高孩子的智商,而智商的提高无形中把孩子的数感建立了起来了。我一般总结为“三觉”加“一感”。“三觉”就是视觉,听觉,和触觉,“一感”就是空间感或立体感。
从视觉方面,对于0到6岁的孩子,要及早建立,大小,多少,长短,远近,粗细等概念,形成一种思维意识。
从触觉方面,就是要让孩子感受各种能够触碰的东西。在小孩的口腔敏感期,他们喜欢把小手放在嘴里吃,而很多父母都不允许,甚至会打那双可怜的小手(我身边的父母就有这样的例子),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而且这会延长孩子的口腔敏感期。在保证安全卫生的情况下,应尽量让他们多去接触不同材质,不同硬度,不同温度,或粗糙,或光滑的东西。
在听觉方面,很多父母说,小孩太小听不懂。其实从怀孕3个月,他们都具有了一定的听力能力,这也就是胎教的意义所在。在听觉方面,可以让孩子多听一些,高雅的音乐,交响乐最好,其次是钢琴曲,小提琴等等,切记听一些重复的婴幼儿歌曲。
最后空间感怎么建立呢?空间感一般是发展小孩大运动,比如追泡泡,玩皮球,沿台阶(安全的前提下),玩乐高等。空间感的建立有助于孩子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力。同样对将来做题的全面性,思维的开阔性打下坚实的接触。
其实我的脑袋可以更聪明作为父母们,在日常生活中建立数感可以参考如下,父母陪孩子一起和着节奏数数,往后数几个数,再倒数几个数;让孩子数数生活中的物体,如衣服上有几颗纽扣,楼梯有几级等;让孩子吃饭时帮忙摆放餐具,数数有几个人吃饭。餐具,如盘子、碗、筷子、汤匙等各有多少,每人各一件摆得对不对……这些日常数学经验都能帮助孩子们发展早期的数感。
数、符号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重要语言,如果我们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达和交流信息,并把它作为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我们就能从中感受到数学的价值。
还可以让孩子找生活环境中的数字,如门牌号、楼号、汽车牌号、信箱号,等等。并与孩子一块讨论数字的用途,例如比赛中的计分,可以用数字给东西命名,根据数字找到房子或街道的地址,也可以给食品标出价格等等。
学习更多内容,请扫描图片二维码,加入爸爸妈妈课堂。
做一个称职的父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