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1.复兴式学习释放你的潜力1
1.1如何成为更好的学习者
多了解大脑,有助于学习。如何成为更好的学习者,这里有两个窍门。
第一,奖励大脑最好的方式就是做运动。老观点认为出生后脑中神经元总数就不变了,但现在发现某些特定区域每天都会有新的神经元产生。海马体就是这些特定区域之一,如你所知,它对学习新事物至关重要。在下面的实验中,一只老鼠在学习如何区分花和飞机的图片。背景图就是海马体中的神经元,蓝色部分是旧神经元, 红色的是新产生的神经元。为了更好地区分两张图片,老鼠在学习时会调用新生神经元,这些新的神经元能帮助我们学习新事物。但是如果我们不用,它们就会死亡,新的学习经历能帮助它们存活下来。

神奇的是,做运动也可以帮助新神经元存活。想学习更上一层楼,运动锻炼比市面上任何的药都更有用。它有益于所有的重要器官,而不仅仅是大脑。不幸的是,现在的学校纷纷牺牲体育课和课间休息来延长上课时间。殊不知体育课和课间休息才是课程表里最重要的部分。
第二点和熟能生巧有关,但这只有在大脑准备好的情况下才有效。大脑发展有几个黄金时期,那时某些特定能力会突然提高,你要意识到这一点并让大脑做好准备。学习母语的黄金时期一直延续到青春期,目前研究得最多的是0-2岁,此时是双眼深度知觉,即立体视觉成熟的黄金时期。
立体视觉就是这张魔幻三维图片所体现的神奇原理。

如果你盯着这幅图看 ,稍微把眼睛眯成对眼,就会发现台阶从画面上凸出来。因为我们左右眼看到的图片有细微差别,大脑就将这种差别当作深度上的不同。但并非所有人都能看到这个,超过5%的人没有立体视觉能力。如果双眼在头两年发展期没有校准对齐,视皮层的神经元就无法正确加工双眼输入的信息,深度知觉能力也将会受到永久损害,这就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普林斯顿研究生院的Sue Barry,通过眼部锻炼重新恢复了立体视觉。她还为此写了一本书,书名是《正目视之:一位科学家的3D世界之旅》。
锻炼既能修复大脑也能训练大脑,但错过了黄金时期则需要更长时间才能恢复。这让我们想到僵尸,僵尸不能学习,从他们的行为中也可以看出,他们有脑部损伤,尤其是在负责制定计划的脑前额叶部分和负责语言的区域。

人之为人是因为我们有学习、计划和说话的能力。社会行为、下决策、制定计划时做的繁复分析都涉及调用前额叶皮层,这是大脑皮层中最后成熟的部分。所以在它成熟之前,我们身体里可能都有一小部分“僵尸”。 一个病人EVR,他前额叶中的社交部分受损,EVR智商很高 看起来也很正常 失败的投资和糟糕的社会行为毁掉了他的生活,他失去了房子和家人。
人们需要很长的时间和大量的经验才能做出明智的判断,学习太重要了!我们不能仅局限于坐在教室里学!学着怎样去学习是一种你能掌握的技巧,而且你能用它来提升自己生活的各个方面。
1.2创建生动的视觉比喻或类比
逻辑上来讲,学习不是线性增长的过程,不是每天整理好一个知识包堆到知识结构架上就完事的。在构建"知识之墙"时可能会受到冲击,一些曾经合理的东西会瞬间变得让人困惑不已,当思维重构理解体系,搭建更稳定的知识基础时,就有可能发生这种知识体系坍塌。
对语言学习者而言,开始学习新的外语时 他们间或会经历"似乎完全无法理解你在说什么" 的语言学习阶段;吸收新的知识是要花时间的,当你回顾这些阶段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个理解阶段是你必须经历的。这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说明你的大脑在努力消化所学内容。当你走出这个短暂的挫折期时,你会发现自己的知识基础有了一个令人惊喜的飞跃。
一种既能让你有效记忆又能理解概念的方法是在学习中引入比喻或类比。通常越形象越好,比喻能让你发现两种事物的相似之处。比如,如果你在学电流的概念,把它想象成水流能帮助你理解。同样地,电压就好比水压 都是一种压力。当你对正在学习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以后,就能修正原来的比喻或想出更有意义的新比喻。比喻和可视化能在大脑中描绘出一些画面,不仅对理解艺术和文学有很大帮助,还促进了科学和工程领域的进步。比如在19世纪,化学家们通过想像分子的微观世界,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把自己想象为正在琢磨的概念也很有帮助。想像自己潜入代数方程式的X中,体会一下终于把头探出洞的感觉 (解出未知数),但不要让它因误除以零而爆炸 (失去意义)。比喻并非总是完美的,科学领域里由比喻形成的模型都有可能失效,但比喻和模型对于理解你正在学习的概念的本质极为重要。
比喻和类比还能帮你摆脱思维定势,即思维迷失在错误的方法里。比如医学老师通过比喻士兵从各个方向攻击堡垒,能启发学生们用多少低强度X射线能有效摧毁肿瘤。故事尽管只是被用作简单的记忆窍门,却能让你更容易记住正在学习的内容。比喻也能加固记忆,因为它们能在已经存在的神经结构中建立联系,就像可以在描图纸上找到一种已有的模式,通过比喻至少能让你意识到发生了什么。
1.3不需要羡慕天才
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了解组块的概念。数学、科学和体育的学习过程间,有一种有趣的联系。以棒球为例,击球不是一天就能学成的,经过几年的高强度重复练习之后,你的身体才能做出完美的挥棒动作。持续的重复会形成肌肉记忆,因此身体接到简单的提示就能做出反应,不需要回想起所有复杂步骤,仅调用一个组块就能完成击球。

同样,一旦你理解了数学和科学问题的解决原理,就不需要每次处理问题时都重复跟自己解释原理。没有必要把口袋里的豆子全部数一遍,排成10排,每排10个,所以有10x10=100颗豆子。有些时候仅靠记忆就能知道答案。比如,你知道同底数幂相乘的运算,只需将角标指数相加即可,10的4次方乘以10的5次方等于10的9次方。

如果你经常用这种思路解决问题,那么解完多种不同难题后,你会发现自己对过程背后的原因及方法有了更深的认识,比听老师讲课和看书这些常规认知方式更好。比起简单地被动接受信息来说,自己大脑构建的意识图像形成的理解更深刻。人们通过理解自己感知到的信息来学习,而极少通过接受他人教授的信息来学习复杂事物。象棋大师、急诊室医生、战斗机飞行员等专家,通常都能迅速做出复杂的决策。他们关闭了自己的意识系统,靠训练有素的直觉调用那些植根脑海的组块。有时候,下意识地去理解自己的行为,会放缓你的步调、打断你的思维,进而导致糟糕的决策。象棋大师和那些能心算六位数乘法的人们难道有异于常人的天赋吗? 不见得。智力肯定会有影响,聪明的人工作记忆的容量通常更大,他的记忆区也许能装下九件事而不是四件,并且能像斗牛犬一样牢牢拽住这些事情,让你学起来更容易。但是,这也会让你变得更难创新。为什么呢? 因为出现了我们的老朋友和敌人—— 思维定势。已有的思维会阻碍新想法的产生,强大的工作记忆会牢固地锁住你的思维,新想法很难萌芽。所以,如果你是那种不能同时考虑太多事情的人,比如上课走神、做白日梦、只有在安静的地方才能集中注意力,那么欢迎加入创新者联盟!
较小的工作记忆意味着你在学习中能更轻松地举一反三。前额叶皮层的集中能力孕育了工作记忆,它不会把所有东西都锁得紧紧的,所以你能更轻松地调取大脑其他部分的信息。这里的其他部分包括感觉皮层,它不仅让你感知周围发生的事 ,也是梦和创造性想法的源泉。或许有时你需要加倍努力,甚至要花上好长时间来理解发生了什么,可是当你把知识组块化后,就能翻来覆去倒腾它。即使有时觉得自己做不到,也可以尝试创造性地使用组块。
关于组块,还有一个要素就是练习,尤其是有意挑材料里最难的部分练习组块,可以将业绩平平的大脑提高到天赋水准。正如长期练习举重肌肉会更发达一样,你可以通过练习特定的思维模式,在脑中深化和扩展这种思维模式。
不管你是天才,还是需要不懈努力来打下坚实基础的人,你都应当意识到,你不是唯一认为自己是个名不副实的人 。你可能觉得这次成功是侥幸,下一次家人和朋友就一定会知晓你实际上不那么优秀了。这种感受非常普遍,甚至它有个正式名称叫做“冒充者综合征 (The Imposter Syndrome)”。如果你总觉得自己能力不足,就想想 其他人其实也在秘密共享这种感觉。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天赋,就像谚语说的,上帝关上一扇门就会打开另一扇。振作起来,把注意力集中在开的那扇门上!
1.4改变的你的思维,转变的你人生
圣地亚哥·拉蒙·卡哈尔 (Santiago Ramón y Cajal)的传记十分鼓舞人们,他非常与众不同。不仅因为他的杰出,同时也因为他如此的平凡。卡哈尔生来就是个捣蛋鬼,19世纪60年代的西班牙乡村,并没有给特立独行的失足青少年多少选择。于是,卡哈尔在11岁时就进了监狱。那时的卡哈尔固执又叛逆,谁能料到这个叫做圣地亚哥·拉蒙-卡哈尔的人未来不仅获得了诺贝尔奖,还成为了现代神经学之父呢?

当卡哈尔渐渐摆脱不良少年的形象,正经开始学习医学时,他已经20多岁了。有证据显示,髓鞘这种能够加速信号在神经元中传递的绝缘脂质,对于有些人来说,要到20多岁才发育完全。这也许解释了为什么青少年常常难以控制他们的冲动行为,因为他们大脑中连接意识和自控的区域尚未完全形成 。当你使用神经回路的时候,也能够促进其外围的髓鞘的形成。练习可以增强和加固大脑不同区域之间的连接,在大脑的控制中心和知识存储中心之间建立高速公路。在卡哈尔的例子中,是自然发育和他努力开拓自己思维的双重作用,帮助他控制了自己整体的行为。人们可以通过思维训练,提高神经元使用率,促进神经回路的发育。我们对于神经发育的认识仍处于初级阶段,但是越发明确的一点就是改变思维方式 ,可以让大脑焕然一新。
卡哈尔一生中遇到过很多出色的科学家,并与他们一起工作,那些人常比他更聪明。但卡哈尔在他的自传中指出,虽然聪明的人可以出色地完成工作,但是就像其他人一样,他们也会粗心大意并具有偏见。卡哈尔认为自己成功的关键在于不屈不挠,他称之为不够聪明所带来的优势,以及他能灵活改变自己想法并承认错误的能力。卡哈尔表示,任何人即使资质平庸,也可以改变自己的大脑,所以即使最没有天赋的人也可以做出丰硕的成果。
查尔斯·达尔文 (Charles Darwin) 的进化论,让他成为人类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之一 。他常被认为是天才。如果你知道达尔文和卡哈尔一样。在学校时也是一个差生,甚至被医学院退学,也许你会感到诧异。最后他作为随船博物学家参加了一次环球航海,独自旅行的达尔文开始用全新的眼光去看待自己收集到的数据。

带着学习的目的来接触新事物,你会有一番独特的见解。通常来说,不论你的老师和教材有多好,只有当你去看看别的书或者视频的时候,才会认识到,通过老师或者一本书所学到的东西,仅仅是这个学科真实全貌的一部分,还有许多其它令人着迷的相关话题可供选择。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是你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
圣地亚哥·拉蒙·卡哈尔不仅精通科学研究,还对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有深刻的理解。他告诫学生们,总会有人去批评或者试图破坏你的努力或成就,每个人都会遇到这样的事情,不单是诺贝尔奖得主。如果你学得很好,你周围的人就会觉得受到了威胁,你的成就越大,你的努力就越会时常遭受别人的攻击和贬低。另一方面,如果在一次考试中失败,你同样可能会遇到冷嘲热讽的人,说你离成功还差得远呢!虽然我们常常说同理心永远是有好处的,但事实上不是这样。学会切换到一个临时的冷静状态很重要,它不仅能帮助你专注于想要学习的东西,还能让你不去理会那些只想打击你的人。这种打压十分常见,因为人们不仅合作,也竞争。
当你还年轻时,保持冷静非常困难的,我们自然而然的就会对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感到兴奋,并且相信每个人都是讲道理的,而且几乎每个人都自然地对我们存有善意。你可以像圣地亚哥·拉蒙·卡哈尔一样择善固执,为追求成功而自豪,为你是你自己而自豪。尤其是那些让你与众不同的品质,把它们作为获得成功的秘密法宝,用你天生的不驯去直面那些不厌其烦的偏见!
Part2.复兴式学习释放你的潜力2
2.1团队合作的价值

这是一张CT扫描图,这块阴影区域是由右脑缺血性中风引起的损伤。这种中风会引发一种罕见的病症,叫做右脑广视角感知障碍。患者的大脑功能依然正常,但仅仅是部分正常,智力并不会受损,甚至依旧能解数学难题 ,但却有个有趣的反常现象。如果他们计算失误,会得出荒谬的结论。比如,算出一个小摊贩的收支出现近十亿美元的亏损。但他们并不会在意,他们脑海里没有整体概念会意识到这个结果太不合理。
大量研究证据表明,右脑能帮助我们反观工作全局,而右脑受损的人常会丧失这种洞察力。这证明右脑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即保证思路的正确且符合常理。中风者让我们了解了无法全面进行认知的危险,这种能力需要脑部多个区域共同运作,即使只有一小部分的能力受损,也可能给我们日常工作带来出人意料的负面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如果你飞快地做作业或答题,却不回头检查自己的答案,这种行为就类似于一个人拒绝使用大脑的某些部分。你没有停一停,让大脑歇口气,然后再用全局观念重新审视之前的答案来判断它是否合理。正如杰出的神经学家维莱亚努尔·拉马钱德兰 (Vilayanur S. Ramachandran) 所说,右脑就像是一个故意唱反调的人,它的作用就是去质疑现状,找出格格不入的地方,而左脑则与之相反,总是顽固地想要保持事物原状。心理学家迈克尔·葛詹尼加 (Michael Gazzaniga) 也发现,左脑帮助我们认识世界,并保持那些认知长久不变。
当你处于专注模式时,常会在提出假设或者计算时犯一些小错,但如果你的思路从一开始就偏离正轨,即便你之后的工作准确无误,你的答案也仍然是错的。有时候甚至可能错得离谱,就像是算得地球的周长,只有2.5英尺一样。你却不会察觉到结论的不合理,专注模式的左脑中心倾向让你无心改变既成的事实。这也正是专注的不足之处,有时这种偏左脑的分析模式能提供分析性强且积极的方法,但大量研究表明它也可能导致思想僵化、教条主义和自我中心主义。当你对自己的作业或考试答案信心十足时,希望你别被这种感觉蒙蔽,它也许是左脑某个部分产生的过度自信。而当你回顾或重新检查时,才能让左右脑相互协作,充分利用各自特有的视角和功能。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理查德·费曼 (Richard Feynman) 说得也许最为贴切,他指出,首要原则就是不要自我欺骗,而恰恰最容易受骗的是你自己。找到自己盲点和误区的最好方法之一是和专注于同领域的人精诚合作,集思广益。有时候即便是开启了两种模式,调动左右脑来分析工作,仅仅投入脑力也是不够的。毕竟每个人都有盲点,积极乐观的专注模式可能会让你忽略错误,尤其是当最初的错误出自你手时更是如此。更糟的是,你有时会盲目认为所有问题都已经巧妙解决,实际上却是事与愿违。想办法与朋友、同行们一起学习,更易发现自己思路的偏离之处,朋友和队友的作用就像是脑外进行的发散模式,他们不断提出疑问,并从宏观角度看问题,继而察觉到那些你疏漏或忽视的东西 。当然,给他人讲解也能加深自己的理解,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并不仅仅在学习方面,它也有利于事业发展。来自朋友的一个小建议,例如,推荐你选一门优秀的课程,或是让你留意一个新发布的职位,都可能会给你未来的生活带来巨大变化!

然而要注意的是,学习小组虽然能让学习十分变得高效,但如果学习小组成了社交小组,效果就另说了。尽量减少闲聊,确保学习小组未偏离正轨,然后完成任务。如果你发现小组会谈总是比计划晚5到15分钟 ,成员都没预习,谈话内容也总是偏离正题,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另找一个小组了。
2.2先难后易
在了解了大脑如何运作的前提下,以下是一些应对考试的技巧。老师一般都是教学生们先解决最简单的题,这样做的原因是,当你完成了简单的问题后,将有信心去面对难题。这个方法对一些人是有效的,很大程度上因为任何方法都会对部分人起效。然而,对于大多数人 ,这个方法往往适得其反。难题通常需要更长的时间来解决,这意味着你需要在考试中先做这些难题,难题也能够唤起发散模式中的创造力。然而想要进入发散模式,则需要先将心思从迫切想要解决的问题上移开。
那该怎么办呢? 先易后难还是先难后易? 最好的方法是,从难题开始,但迅速转向容易的问题。当你拿到试卷时,迅速浏览一遍,了解一下试题概况。在任何情况下,你都应如此。当你开始解题时,从那些看起来最难的问题做起,然而当你停滞不前或不确定自己的思路是否正确时,那么就在一两分钟之内跳过这题。这会给你极大的帮助,以难题开始的做法使得难题在你脑中留下印象,之后将注意力转向别的题,这些活动使得发散模式开始运作。如果一开始的难题让你心神不宁,那就转去做一道简单的题吧,完成它,或是尽你所能之后再去挑战另一道貌似困难的题。并争取有所进步,同样地,一旦你觉得卡壳就立即转去解决简单的题。
当你回到之前的难题时,你会开心地发现,接下来的步骤好像变得更加清晰了。你也许不能一口气解决完这道题,但至少在你做其他会的题之前,已经在这道题上有了进展。在某种意义上,运用这种方法考试的你像成为了一个高效的大厨,在你等待牛扒煎好的时候,就能快速切好装饰的番茄 、给汤调味,以及翻炒嘶嘶作响的洋葱。这种先难后易的方式让大脑得到有效运用,因为它使得大脑的不同部位能同时处理不同的思维。在考试时运用这种先难后易的方式,保证了你每道题都能至少解决一部分。这个方法也可以有效帮你避开思维定势,或是避免陷入错误思维的泥沼,因为你将有机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这些问题。
这个方法唯一的窍门就是,你必须具有强大的自制力,一旦在某题处停滞超过一到两分钟,你就要果断转向下一题。这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很容易,而对另一些学生则需要自制力和毅力。这或许就是为什么一些考生在走出考场时,突然想到了解题方法 ,当他们放弃解题时 注意力就转移了 ,一点点的牵引力就产生了,发散模式开启,也就得到了解题方法。但这已经太迟了。有人会认为,开始解题后又转向其他的题,可能会在考试时导致思维混乱,其实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不成问题,毕竟 大厨能够利用各种食材做出丰盛的一餐,如果你仍然担心这个方法是否适合你,就先在作业中尝试一下。
2.3测验
2.3.1测验清单
值得再次强调的是测验本身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学习体验。如果比较一小时学习和一小时测验,看两种方式下你各能学多少东西的话,你会发现通过测验学到并记住的远比前者多。传奇的教育学家理查德·费尔德 (Richard Felder)设计了一个用来检验 你为考试所做准备是否精准的清单,这张清单最初是为工程师们而设计的。但它实际上适用领域极为广泛。要回答“我该如何准备考试”这一问题,你只需尽力完成清单上列出的大部分要求。
1.你是否认真努力地去理解过课文? 仅仅是找出课文里有解答过程的例题不算。
2.你是否跟同学讨论过作业中的问题,或者至少和其他人对过答案?
3.你是否尝试过在和同学讨论之前,先列出每道作业的解题大纲?
4.你是否积极参与学习小组中的讨论,贡献自己的观点,并提出问题?
5.当你遇到问题的时候,是否会去咨询讲师或助教?
6.提交作业时,你是否已经弄清了所有问题的答案?
7.对于不明白的问题,你是否提出疑问、寻求解答?
8.如果你有辅导书,在考试前,你是否已经认真通读它,并且相信自己弄明白了书上所有的问题?
9.你是否尝试略过具体计算,直接快速写出一些问题的解题思路?
10.你是否和同学一起复习过辅导书上的内容和其他问题并相互提问?
11. 是否参与考前复习,并对自己不确定的部分提出疑问?
12.考试前睡眠时间安排是否合理? 如果你的回答是“不” 那么前面所有问题的回答可能都不重要了。
不要小看一场考试,就像战斗机飞行员和医生 在起飞或者手术前需要检查清单一样,在考前检查你自己的备考清单,可以提高你的胜算。
如果你是一个有考试焦虑症的人,要记住,在压力下你的身体会分泌一些像皮质醇之类的化学物质,这会导致手心出汗、心跳加快 或是感到胃疼。但研究发现,实际对你产生影响的竟是你如何解读这些症状,或你认为因何而感受到了压力。如果你能将想法从“这次的考试让我感到害怕” 转变为“这次的考试让我很兴奋,我一定会尽力考好” 那你一定可以发挥得更好。
再给焦虑症患者一个小贴士,那就是迅速将你的注意力转移到呼吸上,放松,把手放在腹部,缓慢地深呼吸。当你的胸腔扩张到最大时,再把手放开,这种深呼吸有助于克服“或战或逃”反应,从而阻止焦虑的蔓延。这样可以帮助你冷静下来,但不要在考试当日才开始运用这种方法,如果你几周前就尝试这样深呼吸,时不时地练习一两分钟,考试时用起来才会驾轻就熟。尤其是在期末考试发卷前的紧张时刻,运用这种深呼吸法将大有益处。

2.3.2考试妙招
我们从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教授们那儿学到许多应对考试的妙招 这里介绍几个最有效的方法。
1.练习测验中,做选择题时,用手盖住选项,试着回忆所学知识。这样就能先凭自己的理解给出答案,比起真正的考试,这两种情形有什么区别呢? 在做练习测试时,你手头上练习答案和课堂讲义,没有时间限制,心态放松,这种情形完全不像一屋子人正襟危坐,苦思冥想的考试场景。
2.直面恐惧。你最害怕的事莫过于达不到你所选职业所需的成绩,你会怎么办呢? 很简单,为自己的职业选择准备一个备选方案,一旦为最坏的可能做了打算,你就会发现恐惧开始消失了。考试前要一直努力学习,考完后就别再多想。对自己说反正我总是能另谋生计的,这能舒缓你的压力,所以你总能做得更好,并更接近你的第一职业选择。
3.积极的担忧和消极的担忧。积极的担忧能给你带来动力,使你专注;消极的担忧只会浪费你的精力。
4.针对冲刺阶段的建议,在考试或测试前一天最后快速浏览一遍资料,温习所学知识。第二天,你将会同时需要使用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的力量,所以你不希望你的大脑太辛苦,就像你不会在马拉松大赛前一天还跑上十英里。不要为自己似乎没在大考前一天拼命复习而自责,如果你好好准备了,考前稍稍放松就是一种自然反应,就像下意识地节省脑力。
5.在考试时应该谨记,你的大脑还会欺骗你。即使你写的答案是错的,大脑也会让你认为那是正确的。你应该时刻擦亮眼睛 、转移注意力,再次检查,从全局角度核对你的答案。问自己"这样做真的合乎逻辑吗?" 许多问题时常不止一种解法,检查答案也可以从不同角度入手,这些都是验算答案的绝妙机会。倘若真的只能沿着原先的思维,没有别的办法检查,那么记住,即使是尖子生也会被简单的问题难住。你只要尽力而为就好。答题顺序也非常重要,我们总习惯由前至后做题,在你检查时 由后至前的顺序往往更能给大脑一个新鲜的视角,让你更容易揪出错误。
凡事都充满变数,努力学习了 “考神”却没如愿降临的情况时有发生,但如果你充分准备了勤奋练习、储备知识,考试时再注意技巧,你就会发现好运气会逐渐地出现在你面前。
系列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