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书共鸣 #看100本喜欢的书# 069




魏可风《临水照花人 张爱玲传奇》
张爱玲自带光环,以前不好说,现在做张爱玲的书要是做成亏本,那就面壁思过吧。“张学”快赶上“红学”了,一个作家“养活”一个群体也是奇迹,幸亏张爱玲当年顺利地头也不回就走了。
魏可风的《临水照花人 张爱玲传奇》和其他的“张爱玲”传堆在一起,一点都不显眼,某些图书公司蹭热点都蹭得懒惰,连封面设计都省了,所有我看到几本书名不同作者不同,但是张爱玲照片一样的书,也真有选择困难。
我的无知真是辜负了魏可风的努力。直到上个月,听说她病逝的消息,我有点愕然。国内上网又不方便,几经努力都查找不到什么有价值的消息,大家忙于纪念张爱玲百年诞辰,却没看到谁为魏可风写几行悼念的文字。(我知道有悼念她的文字,只是局域网不那么容易寻找。),无独有偶,那位翻找张爱玲垃圾的作家戴文采也是今年走了,我也是几经辛苦才求证得到的消息,生死是大事,怕误传。当年海峡两岸还不曾通联,钱理群先生的父亲在台逝世的消息,他是很久才知道。武打影后郑佩佩也得几十年后,回大陆拍戏,才知道父亲当年被运动牵连致死的真相。我们活在信息可以秒更新的高科技年代,依然还难逃“孤岛”的感觉,至少在文学上,很多消息是滞后的。
打开这本书之前,我反复提醒自己,《临水照花人》是小说,不是传记。对于小说我又有畏难的感觉,生怕自己愚蠢领略不了故事里的真意,这些不需要有的压力又反过来影响了我的阅读进度。但是想着看书有何困难呢,看不下去就下一本呗,根本也没有人在等着你看不看完这本书。
虽然自问是“熟悉”张爱玲的故事,但是我依然很佩服魏可风,她把张爱玲的人生,写成了一本小说。想必里面有《小团圆》等所有张爱玲作品的素材,也会有胡兰成的《今生今世》的素材,魏可风得有多爱张爱玲?或者说她得有多大的毅力,才能完成这样的素材收集?本来看到“小说”两字我还犹豫,担心像某些影视作品那样,用的是真人的名字,可是连演员都看不顺眼,怎么看都不像,就没办法喜欢同名电影了,入不了戏。
坊间早已经对魏可风的这部小说有了忠实的评价,我也无谓再啰嗦。这就是一本小说式的传记,基本忠于张爱玲,推荐魏可风所有的作品,至于能不能买到,那是另外的事情了,希望我们内地的出版社尽快引进。胡兰成一生都缺不了女人 ,他也自信满满的说自己“坦荡”,但是相当奇怪的是,为他生了四个儿女的全慧文,他甚少提及。而《临水照花人》里,魏可风把胡兰成的两个孩子安排到了应娣身上,小说怎么安排都能理解,但是这不是事实,可怜的全慧文,跟着胡兰成跟到精神出了问题,身后依然没有任何“存在感”,这算不算是一种“势利?”
一般来说,能让我抄读书笔记的书,都是我喜欢的书。虽然抄书也是辛苦活,并且像我这样的自言自语式写作,抄也是抄给自己看,然而喜欢就去做 ,我总觉得抄几行字才对得起我买书的钱啊。
1.直到三十几年之后,和小弟 姑姑联络上了,才知道在她见到适之先生的时候,父亲已经去世两三年了。她到香港时和母亲联络上,母亲也并不知道父亲的事情,可是在信里总是说,不要怪你父亲。也许人老了,对许多人事都变得宽松恍惚起来,年轻时候坚决不能接受的事情,最后也都有了另一种看法。
2.母亲病重时,她曾赶紧寄一百元美金支票过去,但是来不及了,过不久 就就收到母亲的一整箱遗物从英国寄到,那是她和FRED REYHER结婚的第二年,遗物里好些古董,她大哭,而且也只能大哭。到这时候,她才真正知道,对她而言,一直是神秘多过于了解的母亲仍是爱她的,在贫病交迫的晚年,母亲还拼命节省下那些古董留给她。
3.的确,为了他,她恪尽一个中国妻子的温柔和努力。中风,生活困窘,拼命写剧本,想尽办法申请各大学研究机构的研究资助金,她和FRED那十一年的婚姻就是这样过的。
4.六十年代的台湾读者只知道好奇张爱玲的小说世界,没有人知道她的痛苦,她也不是个会说苦的人。即使是帮助她最多的夏志清和庄信正,林式同几位台湾去美的留学生,也只在信件中稍稍提及,她同他们没有见过几次面,却是真正长久交心的朋友,就像炎樱一样,正因为如此,她才更不要去过度麻烦他们,就让友谊保持在最美好的样子上。
5. 她的书在FRED过世前后开始在台湾重新出版,如果有个算命的来看看她那困苦的十一年婚姻生活,恐怕要说FRED是她的灾星,灾星一过,她的运势又逐渐好转起来,这么说真是刻薄,却又真切准。
我们每个人终究都会成为历史,载入史册或者化为尘埃。魏可风抱病写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有些事情她也等不及了,还好最后一本书《謫花》是写完了。读魏可风的小说,会有想再读张爱玲作品的冲动,生怕错过了什么。
其实,就是读书这么简单的事情,也不能长久的任性做到,所以看书也要趁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