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007不写就出局读书分享者。
对“蔺相如”与《完壁归赵》故事的思考

对“蔺相如”与《完壁归赵》故事的思考

作者: Sencer | 来源:发表于2021-12-11 10:07 被阅读0次

    从学习了熊逸老师讲透《资治通鉴》,我对一些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一些故事有了一些新的思考和认识。比如说司马光在编辑资治通鉴的时候,并没有像《史记》上面对蔺相如的行为大加赞赏,而是用了简单的一笔带过的方式把这件事情记了下来。

    时至今日,但凡是学习过语文的朋友对于蔺相如与完壁归赵的故事耳熟能详。另一个方面来看,很多人从小听着那些带着较强的政治色彩的故事长大的,对于故事中的那些具体的细节,却很少有人愿意去细究。

    其实,很多时候,如果仔细推理一下那些故事中的细节,往往就会发现某些漏洞。比如说完壁归赵的故事,故事中的叙述是秦要拿十五座城换赵国的和氏璧,之所以会这样,因为和氏璧的名气太大了,关于和氏璧,后来又有很多的相关故事,包括秦国把它制作成了玉玺。

    如果了解一些历史,应该知道当时的秦国已经处于商鞅变法之后的阶段,如果再了解一些商鞅变法的内容,就应该知道当时的秦国国内的政治环境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另一个方面来看,如果想要了解某些事情的真实性,就需要有多角度多路径的方法去探寻其中的逻辑规律。

    现在用一种新的视角来看蔺相如与完壁归赵的故事,会发现有很多的漏洞,真实的场景之下,如果秦国真的有诚意用十五座城去换和氏璧,怎么可能不隆重的对待送壁而来的蔺相如一行。假如是这样的话,一定会把赵国来的这一行人很好的保护起来,毕竟人家携带的可是价值连城的宝贝。

    可是看一下故事中的描述,秦国对待这一行人很冷淡,乃至于蔺相如让人偷偷的把玉送回国这样的事情,秦国也丝毫没有发现。可以想一下,这样的事情如果真的出现,以秦国当时的律法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不说路上有层层的关隘,还有各种各样的通关文牒需要签发。

    很多时候的一些漏洞,常常是受限于人们思维的局限性,正是这些思维的局限性,让人们总是会有站队或随大溜的习惯。当那些故事已经成为了某些传说,人们更习惯于借用那些故事教育后世,很少会有人愿意去对故事中的细节仔细甄别。

    某个层面上来看,任何事物只要不是经过了科学公理的证伪,都有可能从其他地方找到推翻他正确性的一面,由此推演出来一个完全不同的结果出来。以蔺相如的故事为例,可以成为任何一个屌丝逆袭的榜样,乃至于演化出来其他的版本,于是乎,有了后来的只要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那些豪气冲天的故事。

    另一个方面来看,完壁归赵与将相和的故事成功的把蔺相如这样的人物推到了历史的舞台,其背后是无数个似蔺相如这样的人为国家殚精竭虑的用“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这样的概念贯彻到人们的意识之中。在这样的感召力下,最宝贵的生命常常会被普罗大众忽略,在一片叫好声中,让人们听到了更多金戈铁马的声音。

    在某个角度来看,司马光能够看到当时的政治危机,但是却没有办法改变当时的政治格局。现在来看司马光之所以简化了蔺相如的故事,在很大程度上是想要给当权者以警示。现在来看,至今人们仍然对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概念持高度的认同。

    反过来看,秦国的一系列行为,不过是在探听赵国的虚实,从赵惠文王的反应中看到了这是一个爱财不惜才的货色。正是有了前面的那些试探,才会有了后来的秣马厉兵的备战。是不是可以开一个这样的脑洞,放走蔺相如,正是为了使赵国有将相不和的诱因,让其稳定的局面出现内哄,可以为后来的攻击赢得更大的胜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对“蔺相如”与《完壁归赵》故事的思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dehf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