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了第六章的叙述谬误,感受很深。
叙述谬误指的是我们无法在不编造理由或者强加一种逻辑关系的情况下,观察一系列事实。简单说,就是我们在在观察事实的时候,会掺杂我们对事实强制赋予的逻辑关系,通过大脑的加工,以便于让事实“显得”符合道理。这种模式的坏处在于会让我们误以为,我们对事物有了更好的理解。
这种谬误最典型的表现在于,我们喜欢故事,喜欢总结,喜欢简化。爱听故事是我们从小就喜欢的;而总结则是试图从一堆复杂信息中,简化成几条规律,以便获得掌控感;简化的一个明显表现则是地域歧视(即我们试图通过简单的地域对一个人的品性做概括)。
大脑的解释行为是潜意识的,无意识的。我们还很擅长在事后对我们的行为进行合理化,我们总要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找到一个原因。为什么大脑会表现如此呢?
我们寻找因果关系的行为,是具有生物学基础的(受大脑结构和神经物质影响)。再者,大脑获取、存储、处理、提取信息是有代价的,有规律、逻辑关系、条理性的事物,总是更容易被记忆和回忆。
我们让记忆也符合因果关系,在不自觉和无意识的情况下改写它们,我们不断根据事件发生之后我们觉得有道理的逻辑,重新叙述过去的事件。为了自己的利益,人们有太多的方式解释过去的事件。
如何避免叙述缪呢呢?避免叙述谬误的办法就是强调实验而非讲故事,强调体验而非历史,强调客观知识而非理论。另一个办法是预测并记录预测结果。
叙事谬误的另一个重要用途在于,我们可以在传递正确信息的时候,运用故事,增加说服能力。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写作课推荐讲故事的原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