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1 谓其裁中|桓茂伦

作者: 扬菁 | 来源:发表于2018-09-10 05:48 被阅读10次

    荣封五爵,坚守不屈的英雄。

    名士也需有人懂,名人也要有人教:每天三分钟,《一起来读世说新语》,写写你眼中名人的高下优劣。

    43.1 谓其裁中|桓茂伦

    《世说新语·赏誉》

    桓茂伦云:“褚季野皮里阳秋。”谓其裁中也。

    【译文】

    桓茂伦说:“褚季野是皮里春秋。”这指的是他心中有裁决。

    01 元帝驾崩,王敦乱起。

    晋元帝司马睿“驾崩”,明帝继位。

    出身琅琊王氏的权臣、王导的堂兄,也是曾经的功臣王敦,他预感到了一件事情,那就是自己的权力将被削弱,于是他意图夺位,提前领军叛乱,反抗朝廷。

    晋明帝准备反击。

    王敦势力不可忽视,晋明帝奋力讨伐。

    面对王敦兵临石头城,进而在石头城中拥兵,更放纵士兵抢掠,直到最后他专掌朝政,还杀害了有很高名望的周伯仁、戴渊等名士。

    司马绍惧怕,想召郗鉴为外援,并再度共谋平定王敦叛乱。

    但是满朝上下,人心不稳,前景不明,众皆惶惶终日。

    庾亮再荐桓彝为吏部郎。

    他就是桓茂伦,桓颢之子、桓温之父,东晋谯国龙亢人。

    桓茂伦生于世族大家,自幼聪明好学,能文善武。晋元帝在位时,迁中书郎、尚书吏部郎。后因王敦擅政,愤而弃职。

    有了庾亮的举荐,加之晋明帝下诏讨伐病危中的王敦,命桓茂伦为散骑常侍。

    桓彝极力支持朝廷平叛,明帝擢升其为散骑常侍,参与朝廷的军机大事。

    凭着特有的智慧和能力,桓彝很快成了这位新皇帝的“智囊”人物。

    王敦的叛乱被平定之后,桓彝因其出谋划策的特殊功绩,被封为万宁县开国男,步入古代王朝“公、侯、伯、子、男”的五爵之列。

    43.1 谓其裁中|桓茂伦

    02 名望与才能兼备。

    所谓“望实”,即是既有名望又有实际才能的人。

    晋明帝从平定王敦叛乱的实践中,也深感桓彝确实有担负重任的能力,非常赞赏温峤的这一表荐。

    桓彝任宣城内史,他在宣城功绩卓著,正应了举荐他的温峤之言:“宣城,频经变乱,宜得望实居之,窃谓桓彝可充其选。”

    然而在就任之前,他是坚辞不受的,他的理由是“内外之任并非所堪”,上疏说自己恐怕不能担当起宣城内史这一重任。

    当年的宣城郡,管辖着今天宣城市、芜湖市、马鞍山市“三市”广大区域,统领这个区域的军事、政治、经济、交通等事宜,尤其是控制境内的长江,控制地好,即能保障京师建康的安全。

    战乱后的宣城,一派荒芜的景象,大批流亡的百姓也尚未归来。

    03 慷慨泣涕,死节报国。

    桓彝到宣城之后,首先是招募流民,生产救灾,呕心沥血,亲民惠民,尽心尽力救灾、解难;待民境稍缓,为安全计,又率领军民为宣城筑了七里许城墙,这是宣城有史以来的第一座城池。

    桓彝这种励精图治、清廉明洁的官风,大大感动了宣城人民,百姓十分拥戴他们的这位“桓内史”。

    《晋书·桓彝传》里用十个字概括桓彝在宣城的政绩:“在郡有惠声,为百姓所怀”。

    但宣城辖境之内的安定局面,保持的时间并不长,只有两年多。

    后来在苏峻之乱中,他带领民将坚志守城一月有余,一座小小的县城才被攻破,随之桓彝被叛将韩晃杀害于城中。

    43.1 谓其裁中|桓茂伦

    【评价】

    《晋书》:

    抱中和之气,怀不挠之节”、“扬芬千载之上,沦骨九泉之下”,并有赞语云:“矫矫宣城,贞心莫陵。身随露天,名与云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43.1 谓其裁中|桓茂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dgbb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