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听到教育孩子的过程就是静待花开的过程,每个孩子都是一支未绽放的花骨朵,家长所需做的是用心浇灌,再静待花开就好。如果肥料用得太多,浇水过勤,反而害了这个好花苗。
可是现实生活中,真的静待花开了吗?
有的孩子从一开始未出生时,家长就算好时辰,未等孩子瓜熟蒂落,就焦急让孩子出生。就像正在睡觉呢,突然地震了,那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很恐慌。孩子也一样,据研究表明,刨腹产出生的孩子比正常出生的孩子在8岁之前更缺乏安全感。
孩子出生后,家长就开始给孩子报各种早教班,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小学时孩子各种补习班,兴趣班。
上世纪七十年代,德国政府做了一项大规模的研究:研究者选择了50个以早教为特色的幼儿园,和50个以玩闹为主的传统幼儿园,对所有这些孩子进行跟踪比较。结果显示:一开始早教幼儿园出来的孩子学习水平更高,而且这个优势一直保持到孩子们上小学以后。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优势并没有一直保持下去。到小学四年级早教组的孩子不但没有学习优势,而且他们的成绩还显著低于传统幼儿园出来的孩子。
也就是说,早教真的能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但是孩子领先不了多久。而且更可怕的是早教组的孩子不但成绩被人逆转,而且在社交和表达方面也不如传统幼儿组。
在2018年的北京卫视的纪录片《起跑线》中,一个北京女孩的周六12时辰,从早上6点开始,从第一个尤克里里,到声乐,再到舞蹈再到最后的西班牙语,一天下来,孩子稚嫩的脸上写满了疲惫,妈妈特别焦虑,还在思考要不要给孩子报一个逻辑思维课。周六周天孩子跟妈妈不是在去兴趣班的路上,就是在兴趣班的课堂上。可脑力和体力遭遇双重“透支”的孩子呢,她是否真的享受这些课并乐在其中?面向镜头,她有些扭捏,说道有的课是喜欢的,但还有一些并不感兴趣。但她不敢对妈妈决定有反对意见,因为“妈妈会不高兴”。孩子是天生就会去爱父母,天生就会感应父母的情绪,而父母对于子女的有时候是讲条件的,如果你不听我的我就不爱你了。拔苗助长式教育会让
这让我突然想到了我高二的时候,大概就是17岁的样子,班上有个小女孩还没满13岁,这个小女孩没有上小学,她妈妈原来就是初中教师,辞去工作,全职教孩子小学初中知识。这个小女孩呢,个子也小小的,不爱说话,一个人坐在第一排的角落里。13岁的孩子本来应该是爱说爱笑爱闹的年纪,她就小小的一个,显得格格不入,不知道她当初是不是也想努力的去融入到班级里呢?妈妈对她的拔苗助长式教育让她失去了朋友,失去了那个年纪该去拥有的。
前几天被一个14少女一天写2000首诗给刷屏了,看了她的视频,一个小小少女却有着不符年纪的老成,看着下边网友评论:让人想到了传销组织的洗脑。我们该思考,是什么样的家长让孩子成了这个样子?孩子成长有自己既定的轨迹,有的孩子生长花期长,有的孩子生长花期短,可是孩子不就是在这个过程中长大的吗!
卢梭在《爱弥儿》中有这样一段话:“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就一些早熟的果实,他们既不丰满,又不甜美,而且很快会腐烂。”
每一个孩子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他不是成人的附属品,而是独立的个体。所以养孩子的过程就是静待花开的过程,你可以给予孩子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