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3486055/5be3bde57da65af4.jpg)
正当刘姥姥坐在贾母榻前,搜肠刮肚找些话来说给大家听的时候,宝玉和姊妹们也都在屋子里坐着。这是第三十九回的第五个场景:刘姥姥讲故事。归入贾府气运线。
宝玉和宝钗、黛玉迎探惜姐妹们,“何曾听见过这些话,自觉比那些瞽目先生说的书还好听”。刘姥姥虽然是“村野人”,却“生来有些见识”,况且年纪老了,“世情上经历过的。”刘姥姥看出“头一个贾母高兴”,“第二个见这些哥儿姐儿们都爱听”,“便没了话也编出些话来讲”。
在这一部分文字中,曹师赋予了刘姥姥两种基础属性:一是生来有些见识、观察入微;二是世情上经历过、通晓世故。有这两项属性支持,加上村野老妪的身份,刘姥姥在贾府如鱼得水,大受欢迎。
曹师在这个时间、这个位置提起宝玉和姊妹们,一是人物角色轮动的需要,以避免人物角色离开读者视线的空窗期太长;二是后文中很快需要提起宝玉和姊妹们,因此有必要先在这里做个出场前的铺垫,避免人物出场太突兀。
刘姥姥自己编了两个故事。这么短的时间,出口成章不说,还要讲解得格外生动,吸引众人眼球。曹师笔下的刘姥姥,的确是非常出色的编剧人才。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一个“光鲜亮丽”的小姑娘。曹师的讲故事顺序是:先介绍大背景,比如农村务农如何生活;然后总结性陈述这种背景的特别之处;再开始逐渐推进讲故事发展,同步展开细节描写,关键时刻卖个关子,吸引听众主动参与。
曹师先安排她先说了田间地头的“歇马凉亭”,以一句总结性的“什么奇奇怪怪的事不见呢!”取得大家的信任;然后,继续说起“去年冬天,接接连连下了几天雪,地下压了三四尺深”,自己那天起得早,还没出房门,“只听外头柴草响”,心里就想着“必定是有人偷柴草来了”,就“爬着窗眼儿一瞧,却不是我们村庄上的人。”
贾母不知道这是套路,积极响应道:“必定是路过的客人们冷了,见现成的柴,抽些烤火去也是有的。”
刘姥姥继续卖关子:“也并不是什么客人。说来也奇怪,老寿星当是个什么人?原来是一个十七八岁、极标致的一个小姑娘,梳着溜油光的头,穿着大红袄儿、白绫裙儿。”刘姥姥刚说到这里,“忽听外面人吵嚷起来”,又听见人说:“不相干的,别唬着老太太。”
贾母忙追问事情的来龙去脉,只听见丫鬟们说“南院里的马棚走了水了,不相干,已经救下去了。”贾母胆小,听了以后,“忙起身扶住了人”,一直“出至走廊上来瞧,只见东南上火光犹亮”,贾母“唬的口内念佛,忙命人去火神跟前烧香。”王夫人等人也忙都过来请安,又禀报贾母说“已经救下去了,老太太请进去罢。”贾母“足的看着火光熄了”,方领众人进来。
刘姥姥的女孩故事,被“走水事件”意外打断,宝玉心里正挂牵不已,忙着问刘姥姥“那女孩儿大雪地作什么抽柴草,倘或冻出病来呢?”贾母适时实现,“都是才说抽柴草惹出火来了,你还问呢。别说这个了,再说别的罢。”
有贾母发话,刘姥姥的第一个故事,只得到此戛然而止。“宝玉心内虽不乐,也只得罢了”。曹师如此大费周章,却也只为了让关于女孩儿的故事,暂时搁置,留待情痴宝玉同学,自行“按图索骥”,启动另一条故事场景和线索。
刘姥姥见贾母不让继续讲这个故事,就又“想”了一篇话。这是第二个故事,却是关于一个“雪团儿一般、聪明伶俐非常的男孩子”。这一篇针对性极强:“我们庄子东边庄上有个老奶奶子,今年九十多岁了。他天天吃斋念佛,谁知感动了观音菩萨,夜里托梦说,你这样虔心,原本你该绝后的,如今奏了玉皇,给了你个孙子。。。。。。”
这次,故事很简单,刘姥姥很快全部讲完,但故事内容,却与贾府神秘相合,令人费解。前后文检索,并未找到刘姥姥对贾府情况有所了解的线索或者暗示,曹师如此安排,难道就是想要让读者有一种巧合至极、冥冥中自有天意的感觉?
故事最后,刘姥姥说“可见这些神佛是有的”。刘姥姥这一夕话“暗合了贾母、王夫人的心事,连王夫人都听住了。”场面一时安静下来。于是,第三十九回第五个场景“刘姥姥讲故事”到此结束。
在这个场景中,曹师安排刘姥姥编造了两个故事,“听住了”贾母、王夫人,“闷”住了宝玉宝二爷。曹师借刘姥姥“没了话也编出些话来讲”的行为,暗讽贾府诸人全无识人、辨事之能。毕竟,就在上一个场景中,贾母还叮嘱凤姐不要取笑刘姥姥,说她“是乡屯里的人,老实”,然而事实上,正是这位“老实人”,编造起故事来,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