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朝文人墨客喜欢游历,这和我们今天的旅游可不一样,常常出门少则一年,多则数年。在游历的途中,看到感兴趣的景物,诗兴大发喜欢写诗,但是没有现成的笔墨纸砚,于是在墙壁上写下来,谓之“题壁诗”。今天分享一首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清晨我进入破山寺,太阳初升,山林浸满阳光。“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弯曲小路通向幽深之处,尽头有一处禅房,掩映在花木丛中。“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山光明媚,飞鸟欢悦;潭水清澈,爽神净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此时此刻,万物静寂,只有钟声还在回响。
如果让你在有限平面里展现无限的空间,“曲径通幽”肯定会是你选择的方法之一,弯曲的小径通向幽深之处,里面还有多远我们无从得知。禅理恰如这幽境界,初看时很曲折,晦涩难懂,等你经历一些事后,你会理解它的无穷奥义。就像“潭影空人心”,人心是面镜子,你看到清澈的潭水,此刻你的心也是宁静的,心静则能包容,天地万物,有容乃大,这就是禅理涤荡人心,怡神悦志的作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