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正是清明,昨天前天,连着两日大雨,今日雨停云散日出。
朋友圈里几乎全都是清明节的信息,归纳起来大致两种,一为祭祖,慎终追远;一为冶游,春和景明。
祭祖扫墓,这是清明的应有之意,“国之大者,在祀与戌”。祭祀,历来都是国家大事,抛开那种隐晦了几千年却似乎始终存在的种种神秘不说,繁祖,是对自已根源的一种正视和追怀,人生皆有来处,不忘过去,认清当下,着眼未来。
跪在祖先的坟前,更容易连系到过去和现在,进而有利于对自已的人生事业重新定位,对当下的目标和心态重新调整,或许,更能明白生命里需要什么,在意什么,放下什么。它的意义还在于超越生死和自我来看待人生。
—次清明就是一次检讨、一次反思、一次启迪、一次心灵的救赎和顿悟。
祭祖,更多的是记住前人的事前人的思,前人的音容笑貌,皆在儿孙后悲们心里伏见,儿孙们的心情便有了依归;此清明祭,是对长辈们生养恩情的追怀和奠祭。他们的记忆,也是祖先们曾经活过不多的明证。
对于大多数人来讲,死去为空,生前到的一切,包过那些曾经的喜怒哀乐,曾经的执着偏爱,都随时间烟消云散了,或者注定会烟消云散。
传说,一个人真正死亡,是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在缅怀他、祭奠他。世界失去了关于他的一切记忆,包括他们后辈对他们的记忆,就像他重来没有在这个世界上出现过一样。
活着时的一切,却失了依托,都没有了任何意义。
所以中国人注重家族传承,注重家风家学,家祚长久,是许多人的奋斗目标。
所以中国人追求不朽,方式有三:—曰立功;二曰立德;三曰立言。
可惜,以农业为根的家庭文化观念正随着现代化进程悄然发生着改变,祖地祖坟迁了、没了;火化后的盒子,放进了公墓。那公墓能放多久?能放三代?
不知出身,未知来处,将是未来人的常态,那个人信息填报里祖籍和出生地可以合并了吧!
当然,抛开清明的文化意义,单从清明二字对应的景观来说,清明之景,当是一年最好之景。
清明节的花信是杨花,也就是柳树的花。
清·舒位写过杨花诗,最是写得好:
歌残杨柳武昌城,扑面飞花管送迎。三月水流春太老,六朝人去雪无声。
较量妾命谁当薄,吹落邻家尔许轻。我住天涯最飘荡,看渠如此不胜情。
诗由写送别咏杨花而渐渐写杨花身世之感,最后物我合一,确乎好诗。
不仅有杨花,各种花也都开了,白的,粉的,红的,黄的……一茬又一茬地开,—片接—片地开,看朋友圈里的牡丹园,经雨之后,那种绰约迷离的风姿,真是世所罕见。自此,阳光下的绿逐渐成为地表的主要颜色。
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
当然,这些我只能感受,却是看不到的。我只能于人民医院里高楼的一隅,透过一扇朝南的小窗,看到天空暗转明,又由明转暗,看天空云气卷舒,看云散了又聚,聚了又散。
我不能动,等着明天的手术。
一岁一清明,人生难得几清明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