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到底是谁毁了儒家之道(三)

到底是谁毁了儒家之道(三)

作者: 文史迷途 | 来源:发表于2022-08-27 10:54 被阅读0次

原创首发

孔子

三    道  弘

儒家的机会终于来了!

千古一帝汉武帝终于走向了历史舞台!

他父亲和祖先留给他的是一份“文景之治”后物质财富丰饶繁盛的大家业,也是一个在精神思想上混乱不堪,濒临崩溃的烂摊子。

汉初因为刚经历长期战乱,民生凋敝,经济萧条。统治者因时顺势,选择了“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黄老之道。即不用更多的律令和制度去惊扰百姓,让他们自由生长,随性而作。这样的选择符合天道人心,在当时无疑是非常正确的,短短数十年间,经济迅速恢复发展,国家府库充盈,民间财富大量积累,海内一派繁荣兴旺的景象。

但在精神思想上由于长年放纵,对老百姓缺乏相应的引导和教化,导致民风彪悍,民性粗野浮躁,毫无礼义廉耻,漠视法制,肆意妄为;豪强大族趁机崛起,独霸一方,对抗官府,控制百姓;诸侯王尾大不掉,拥兵自重,不服中央。西汉王朝繁荣的表象下其实暗流涌动,危机重重。

社会风气和人心已悄然改变,而黄老之道对此已无能为力。

汉武帝清楚地知道,王朝極需一种新的精神思想来凝注人心,重建秩序,大汉王朝才能渡过危机。

他选择了儒道!

历史选择了儒道!

这是中华文化之幸!

这是中华民族之幸!

儒道虽在春秋以来的连年战乱中一直未受重视,还遭受过“焚书坑儒”的致命打击,但强大的生命力使它一次次浴血重生,发展壮大,和墨学双峰并峙,有非儒即墨之称。

汉高祖刘邦其实已经认识到儒家安邦定国的重要性,曾派人以太牢之礼祭祀孔子,开了帝王祭孔的先河。但当时的形势让他来不及调整。历史把这个使命交给了汉武帝。

坚持

那汉武帝又是如何被儒道折服的呢?

董仲舒在答汉武帝的策论中这样阐述儒家之道。

“道者,所繇适于治之路也,仁义礼乐皆其具也。故圣王已没,而子孙长久安定树百岁,此皆礼乐教化之功也”。

所谓道,就是由此达到把国家治理好的道路,办法就是推行礼乐仁义的教化,使礼义仁德根植于天下人的心中,那么就算圣明的君王死了,他的道也不会失去,还可以长久传承数百年之久。这就是礼乐仁义教化的功效,这就是儒家合乎天意民心才能长久的道啊!

他展现在汉武帝眼前的儒道,不是短期治理国家的办法 ,而是开启千秋万世的功业。通过长期的礼乐教化,潜移默化的改变人心,移风易俗,使人去掉野蛮粗俗,激发人性善美。使天下大众都变成有礼有节,身具仁义之人,一旦这种观念根深蒂固,深入人心,天下就会安定和谐,长久太平。

这种光耀千秋,流传万世的宏伟理想蓝图深深地打动了年轻的皇帝 这与他渴望建功立业,名扬后世的雄才大略不谋而合。于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作为基本国策定了下来。大汉王朝由此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体制改革,而中国文化也掀起了由儒家主导的前所未有的变革。

儒家终于从民间进至庙堂,开始了它安定天下,造福苍生的使命,并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我们的民族特性,我们的民族精神,我们华夏一家,天下一统的观念和决心,从此被塑造。用儒道的笔墨书写的那一个大大的“汉”字将光耀千秋。

儒道迈出了决定它命运的关键一步,但距离它的大同理想依然遥远,它还是只能依附于帝王,来逐步完成它的使命。很多人认为董仲舒的“君权神授”给与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利。使儒道实际对君主的制约变得微乎其微,形同一纸空文。

“君权神授”是董仲舒为了推行儒道而迎合一心大权独揽的汉武帝,还是“君权神授”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有利于凝注人心,整肃秩序,使国家的方针政策得以顺利推行。我更认同于后者。因为他除了给皇帝“君权神授”的尊崇外,为防止皇帝凭借权利,为所欲为,还给皇帝套上了一道紧箍咒,即“天命可得也可失”!

他用先师孔子的“人能弘道,而非道弘人,故治乱废兴在于己,非天降命不得可反,其所操持悖谬失其统也”!警示皇帝。

“道要靠人光大,而不是道光大人,所以治和乱,废和兴,都在于皇帝自身的行为。天下大乱,朝代覆亡并不是天意不可挽回,而是君王行为怪诞,失去了代代相传的君王之道”。以此来警示皇帝必须遵守正道 ,控制欲望,体恤百姓,符合天地人心之道。不然就会被上天所抛弃,身死国灭。

董仲舒依然面临着和先师孔子一样的窘境,既要依靠君王的权利弘道,又要千方百计限制君王自身不要偏离正道,免得功亏一篑。这是儒家的困局,也是历史的困局。

儒家不得不委屈求全,不得已而为之,这是历史的必然。这比墨家凭一己之力,奔走呼吁,守城止战,应该是更好的选择。

它就像一位智者,秉承天地之道,辅佐过一个个英明君王,缔造过一个个太平盛世。但当他被弃之不用 ,看天下战乱连绵,苍生受苦,却只能冷眼旁观,无能为力。

它因为一开始就遵循着天地人性之道,所以无论历史长河怎样波涛汹涌,它随着起起落落,却始终不会被抛弃。它看尽人世繁华,也屡历人世沧桑,延续着他的荣光和悲壮,总能在一次次低潮后默默等待,默默积蓄,等待天道时机再一次眷顾它,东山再起。

孤道

相关文章

  • 到底是谁毁了儒家之道(三)

    原创首发 三 道 弘 儒家的机会终于来了! 千古一帝汉武帝终于走向了历史舞台! 他父亲和祖先留给他的是一份“文景...

  • 到底是谁毁了儒家之道(四)

    原创首发 四 道没(上) 儒家的转机终于又一次到来。 它将登上荣耀的巅峰,而后再跌向无尽的深渊。 这次掌握它命运...

  • 到底是谁毁了儒家之道(五)

    原创首发 道没(中) 南宋中期,理学传到了朱熹手中,他集宋代理学之大成,“尽广大,致精微”,建构了包括天理论、人...

  • 到底是谁毁了儒家之道(二)

    原创首发 二 道成 这个美好的大同愿景怎么去实现,孔子也茫然彷徨过。《周礼》曾创造过繁荣安定的盛世,证明这种文化...

  • 到底是谁毁了儒家之道(一)

    原创首发 孔子的儒家兴起于礼崩乐坏的东周春秋时期。它继承了周礼的核心思想,并加以改进和拓展,使新兴的儒道适应了社会...

  • 到底是谁毁了儒家之道(六)

    原创首发 四 道没(下) 儒道的衰落,其实从朱熹和他的先师们试图将理学打造成一个人为的“尽天地之理 ,罗万物之象...

  • 做一个儒释道兼修的人

    儒释道三者精髓分别是: 1、儒家注重人格的修养,讲究“中庸之道”,儒家偏于入世,儒家的“仁、义、礼、智、信”。...

  • 儒家之道

    道是对事物整体的理解,实践达到的境界。道是超出知识、技术和技能的部分,如中国历史上的庖丁解牛,其解牛的...

  • 到底是谁”毁了李云迪?

    在李云迪“风暴”慢慢消退时,我想聊聊这个话题了。 在我看来,这个风暴本身的现状没什么说头。但是,这个风暴本身的过去...

  • 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同和异

    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同和异(读书笔记) 1.儒道佛三家的思想精髓 儒:社会之道;道:自然之道;佛:宇宙之道。 儒家的精...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到底是谁毁了儒家之道(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dqxn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