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
孔子三 道 弘
儒家的机会终于来了!
千古一帝汉武帝终于走向了历史舞台!
他父亲和祖先留给他的是一份“文景之治”后物质财富丰饶繁盛的大家业,也是一个在精神思想上混乱不堪,濒临崩溃的烂摊子。
汉初因为刚经历长期战乱,民生凋敝,经济萧条。统治者因时顺势,选择了“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黄老之道。即不用更多的律令和制度去惊扰百姓,让他们自由生长,随性而作。这样的选择符合天道人心,在当时无疑是非常正确的,短短数十年间,经济迅速恢复发展,国家府库充盈,民间财富大量积累,海内一派繁荣兴旺的景象。
但在精神思想上由于长年放纵,对老百姓缺乏相应的引导和教化,导致民风彪悍,民性粗野浮躁,毫无礼义廉耻,漠视法制,肆意妄为;豪强大族趁机崛起,独霸一方,对抗官府,控制百姓;诸侯王尾大不掉,拥兵自重,不服中央。西汉王朝繁荣的表象下其实暗流涌动,危机重重。
社会风气和人心已悄然改变,而黄老之道对此已无能为力。
汉武帝清楚地知道,王朝極需一种新的精神思想来凝注人心,重建秩序,大汉王朝才能渡过危机。
他选择了儒道!
历史选择了儒道!
这是中华文化之幸!
这是中华民族之幸!
儒道虽在春秋以来的连年战乱中一直未受重视,还遭受过“焚书坑儒”的致命打击,但强大的生命力使它一次次浴血重生,发展壮大,和墨学双峰并峙,有非儒即墨之称。
汉高祖刘邦其实已经认识到儒家安邦定国的重要性,曾派人以太牢之礼祭祀孔子,开了帝王祭孔的先河。但当时的形势让他来不及调整。历史把这个使命交给了汉武帝。
坚持那汉武帝又是如何被儒道折服的呢?
董仲舒在答汉武帝的策论中这样阐述儒家之道。
“道者,所繇适于治之路也,仁义礼乐皆其具也。故圣王已没,而子孙长久安定树百岁,此皆礼乐教化之功也”。
所谓道,就是由此达到把国家治理好的道路,办法就是推行礼乐仁义的教化,使礼义仁德根植于天下人的心中,那么就算圣明的君王死了,他的道也不会失去,还可以长久传承数百年之久。这就是礼乐仁义教化的功效,这就是儒家合乎天意民心才能长久的道啊!
他展现在汉武帝眼前的儒道,不是短期治理国家的办法 ,而是开启千秋万世的功业。通过长期的礼乐教化,潜移默化的改变人心,移风易俗,使人去掉野蛮粗俗,激发人性善美。使天下大众都变成有礼有节,身具仁义之人,一旦这种观念根深蒂固,深入人心,天下就会安定和谐,长久太平。
这种光耀千秋,流传万世的宏伟理想蓝图深深地打动了年轻的皇帝 这与他渴望建功立业,名扬后世的雄才大略不谋而合。于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作为基本国策定了下来。大汉王朝由此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体制改革,而中国文化也掀起了由儒家主导的前所未有的变革。
儒家终于从民间进至庙堂,开始了它安定天下,造福苍生的使命,并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我们的民族特性,我们的民族精神,我们华夏一家,天下一统的观念和决心,从此被塑造。用儒道的笔墨书写的那一个大大的“汉”字将光耀千秋。
儒道迈出了决定它命运的关键一步,但距离它的大同理想依然遥远,它还是只能依附于帝王,来逐步完成它的使命。很多人认为董仲舒的“君权神授”给与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利。使儒道实际对君主的制约变得微乎其微,形同一纸空文。
“君权神授”是董仲舒为了推行儒道而迎合一心大权独揽的汉武帝,还是“君权神授”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有利于凝注人心,整肃秩序,使国家的方针政策得以顺利推行。我更认同于后者。因为他除了给皇帝“君权神授”的尊崇外,为防止皇帝凭借权利,为所欲为,还给皇帝套上了一道紧箍咒,即“天命可得也可失”!
他用先师孔子的“人能弘道,而非道弘人,故治乱废兴在于己,非天降命不得可反,其所操持悖谬失其统也”!警示皇帝。
“道要靠人光大,而不是道光大人,所以治和乱,废和兴,都在于皇帝自身的行为。天下大乱,朝代覆亡并不是天意不可挽回,而是君王行为怪诞,失去了代代相传的君王之道”。以此来警示皇帝必须遵守正道 ,控制欲望,体恤百姓,符合天地人心之道。不然就会被上天所抛弃,身死国灭。
董仲舒依然面临着和先师孔子一样的窘境,既要依靠君王的权利弘道,又要千方百计限制君王自身不要偏离正道,免得功亏一篑。这是儒家的困局,也是历史的困局。
儒家不得不委屈求全,不得已而为之,这是历史的必然。这比墨家凭一己之力,奔走呼吁,守城止战,应该是更好的选择。
它就像一位智者,秉承天地之道,辅佐过一个个英明君王,缔造过一个个太平盛世。但当他被弃之不用 ,看天下战乱连绵,苍生受苦,却只能冷眼旁观,无能为力。
它因为一开始就遵循着天地人性之道,所以无论历史长河怎样波涛汹涌,它随着起起落落,却始终不会被抛弃。它看尽人世繁华,也屡历人世沧桑,延续着他的荣光和悲壮,总能在一次次低潮后默默等待,默默积蓄,等待天道时机再一次眷顾它,东山再起。
孤道
网友评论